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管子

管子

二四十卷。周管仲(?——前645)撰。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河南许昌市西)人。管仲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齐襄公时政令无常,鲍叔牙、管仲分别保护公子小白、公子纠逃出齐国。齐襄公死后,公子争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做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桓公。经鲍叔牙举荐,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尊称为“仲父”。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管理,注重选拔人才。调整土地征税,减轻力役,严禁掠夺家畜。倡导官方发展盐铁业、铸造并管理货币等。对待原有法令,管仲指出,“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国语·齐语》)认为,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原有法令中好的部分,解决好民众的生活需要,尊重并依靠贵族,就可以使国家安定。经过管仲的努力,齐国国力明显增强。管仲又协助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扩大齐国在各国中的影响,发展齐国的势力,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后人因管仲死谥敬,又称他为管敬仲。《管子》一书,相传为管仲所撰,其中也不乏管仲的思想,但大部分内容为后人伪托,现在已成为公认。《管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流传,《汉书·艺文志》著录了西汉刘向编辑的《管子》。据刘向称,《管子》原有五百六十四篇,内容驳杂重复。刘向在重新整理编辑时删去重复部分,剩下八十六篇。现存本子虽然目录上仍为八十六篇,但其中十篇已有目无文,实际上只有七十六篇。《管子》汇集了以法家思想为主的,包括道家、阴阳家、儒家、杂家等多种思想在内的不同思潮的作品,在阐述思想的同时,还向人们介绍了有关天文、历数、舆地、农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管子》一书不仅思想深邃,而且内容丰富,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管子》强调法治,认为“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距绳墨也。”(《七臣七主》)“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禁藏》)在理论上将法律的权威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管子》提出的法具有等级性,但在遵法上却强调平等性。《七臣七主》中说:“法令者,君臣所共守也。”《君臣上》中说:“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法法》中又说:“法者,民之父母也。”排斥了官吏为民之父母的说法,突出了遵法的平等性。《管子》还强调实行法令的严肃性,严决反对违反或背离法令的思想学说的存在。认为只要“倨傲易令、错仪画制作仪者,尽诛。”“强者折,锐者挫,坚者破。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僇。”(《法法》)就能够使“民毋敢立私议自贵者”,“万民之心皆服而从上”(《法法》),主张杀出一个思想统一来。《管子》强调加强君权,主张尚法主势,贵公去私,以法任人。《管子》还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主张重本抑末等等。《管子》除了对具体政策加以阐述外,也极为热衷对法治理论、政治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由于《管子》非一人一时所作,因此各篇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矛盾之处,流露出其它学说的思想倾向。这就使得《管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成为研究先秦法家思想的宝贵资料,而且也为研究其它学说提供了可供参据的材料。《管子》一书,在唐代初年已有所散佚。明代梅士享曾刊行《管子》,但已屡经点窜,面目全非。现存本有明万历壬年(1582年)赵用贤所刊本。又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备要》本。明代刘绩有《管子补注》、清代有戴望《管子校正》、当代郭沫若有《管子集校》。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马非百所著的《管子轻重篇新诠》,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经济学院《管子》经济思想研究组编写的《管子经济篇文注释》,198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赵守正所撰《管子注译》,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管子》。

猜你喜欢

  • 经史问

    五卷。清郭植撰。植字于岸,古田(属今福建省)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曾主持广东粤秀书院。是编五卷系期间与书院众生搜寻研讨经史疑义,以问答式编纂装订成书。所记大部注疏旧义,且多与毛奇龄《经问》重复

  • 名臣像图

    一卷。明吴守大(生平不详)撰。吴守大,字有君,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名臣像图》成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故吴守大当是正德前后人。该书收明名臣自徐达到杨继宗共49人,每人绘一像图

  • 衡庐精舍藏稿

    三十卷,《续稿》十一卷。明胡直(1517-1585)撰。胡直,字正甫,号庐山,泰和(今属江西省)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史。直少攻古文词,后从欧阳德及罗洪先学,以王守仁为宗。著

  • 定轩存稿

    十七卷。明黄孔昭(1428-1491)撰。孔昭初名曜,后以字行,又字世显,自号定轩。浙江黄岩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因谏鳌山灯火,谪湘潭知县,迁南大理评事,进寺家,乞休。弘治

  • 闽侯郭氏家集十三种

    三十七卷。清末民初郭则沄(1881-1922)编。郭则沄,字啸麓,号蛰云,又号蛰园,别署遁圃老迂、龙顾山人、云淙花隐。室名栩楼、枕石楼、龙顾山房。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台湾,长于北京。光绪二十九年(190

  • 吕氏春秋正误

    一卷。清陈昌齐(1743-1820)撰。昌齐字宾臣,号观楼,乾隆年间中进士。昌齐平生著述甚多,如《诗钞》、《测天约术》、《新论正谈》《淮南子正误》等。《楚辞辨韵》前已著录。据王念孙《赐书堂集钞·序》曰

  • 燕堂诗钞

    八卷。清朱经(一作朱径,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朱经,宝应(今属江苏)人,字恭亭。本集为朱经自编,收其自康熙二十五-三十八(1686-1699)年,共十四年之诗作。其诗缘情绮靡,颇有格韵。其中少时作

  • 记室新书

    七十卷。旧本题宋方龟年(生卒年不详)撰。方龟年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郎中。有《经史解题》、《群书新语》。在《宋史·艺文志》中载《群书新语》十一卷,《福建通志》亦载,作十卷。但都

  • 万卷菁华

    前集八十卷、后集八十卷、续集三十四卷。不著撰人姓名。书之前后亦无序跋。其书的体例,似为宋人科举之用。前集、后集各分一百七十门,每门之中又分若干子目。一目之中,首为名君事要、名臣事要,其中也有加入圣贤事

  • 五鹊别集

    二卷。明卢宁撰。生卒年不详。卢宁字献子,号冠岩,南海(今广东)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登州府知府。受业黄佐之门,佐乐典序即卢宁所作。此集中所收官南京刑部时讲学新泉精舍之作,是门人程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