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秋声谱

秋声谱

清严廷中(1795-1864)撰。严廷中,字秋槎,云南宜良人。清代戏曲作家。工于吟咏,兼善诗词。曾在山东省福山、文登、莱阳、诸城、蓬莱等县为官,有政声。与周乐清等友善。道光十九年(1839),归故乡云南今是园,作《秋声谱》,其中包括《判艳》、《谱秋》、《洛城殿》三剧。另有《铅山梦》、《河楼絮别》二剧(已佚)及《红蕉吟馆诗集》。《秋声谱》卷首载有其友周乐清所作序言,称“秋槎二兄,地毓昆明,家承屏翰”。剧本末有朱荫培所作跋语,则称“秋善才名驰海内,顾沦落天涯,吞花卧酒,消耗壮心,良足慨叹”等等。考其上元孙若霖《双红豆阁词》二《金缕曲》注及《杏花天影》注知其有政行迹。作者在自序云:“秋声从落叶中来,如怨竹哀丝,助人凄恻。秋以声为谱,吾且以秋为谱。”可见其格调之低沉。其中《判艳》一剧又曰《武则天风流案卷》,一章,写武则天死后为冥官,典女鬼,上官婉儿副之,所断为赵云娘等六案,皆怨女思妇事,挨个判断之。其文凭虚架设,无实事可指。《谱秋》一剧又曰《沈媚娘秋窗情话》,一章,写常州举子商金锡应试北上时值扬州妓女沈媚娘因兵乱躲避到山东茌平之地,二人相遇,交谈并订誓约。其情节简单。《洛城殿》又曰《洛城殿无双艳福》,共四出,写武则天临朝,开科考试,拟取名士五十人,才女五十人。按名次婚配,使才子佳人结为眷属。此科主考名叫阎朝隐,参加考试的有四个真正读书人:蒋文、沈章、韩礼和杨乐;还有五个才女:卢梅仙、韦兰心、斐菊友、李竹云和花冠芳。另外也有想依靠父亲权势去应试的:如职掌刑名的来俊臣之子布德等。开考之日,几个读书人对答如流,而纨绔子弟却牛头不对马嘴。女才子诗句清新流丽。来俊臣、傅游艺等将金银厚赠阎朝隐等考官,以子女的前程相托。后因大臣褚遂良奏:此次科举舞弊甚多,即著主试官将试卷送审。复审后,朝廷决定以太平公主和上官昭容为正副考试官,在洛城殿上进行复试。结果蒋文等四人钦授翰林,卢、韦、裴、李四才女钦授女学生,并按名次,匹配成婚。来布德等则交其父母,严加管教。最后赐花冠芳为女状元,选为豫王旦次妃,明春择吉日成礼,拜太平公主为义母。此剧为喜剧,情节属虚构,揭露了当时科场黑暗,表现作者反抗意识,有较强的戏剧性。非一般才子佳人戏。有咸丰二年(1852)周乐清刊刻本,《清人杂剧初集》据以影印。

猜你喜欢

  • 西圃集

    二十四卷。清潘遵祁(生卒不详)撰。潘遵祁,江苏吴县人。曾以高科进士,例授翰林,不数月遽引疾归里,不复出任,居乡讲学,淡泊名利。其精于谱谍之学,文章尚平实。是集中书启、规则诸体实是公文,其余多为序,跋,

  • 诵余稿

    八卷。明徐袍(约1549前后在世)撰。徐袍,字仲章,号白谷。浙江兰溪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官工部主事。徐袍钻研经史,尤精于《易经》,从学人亦都知其为名士。其持身俭约,淡泊寡营。身

  • 雁来鸿丛书

    十二种,十八卷。清佚名编。丛书不著编者名氏。所收均为清代说部笔记著作,共十二种:冯舒《虞山妖乱志》二卷、佚名《大狱记并附录》、查仲浩订证《鸳鸯镜》、佚名《石□记传奇》、清舒植《乾嘉诗坛点将录》、陆莘行

  • 春秋国名考释

    三卷。清鲍鼎撰。鲍鼎,丹徒(今江苏丹徒)人。钻研金石学,著有《墨厂金石三书》等。《春秋国名考释》对《春秋》经传中所见诸侯国名详加考订,有民国年间石印本。

  • 敩艺斋外集

    一卷。清邹汉勋(生卒年不详。)撰。生平见《艺斋文存》条。此集皆骈俪之文,似二集以骈散区分,然文存第八卷之末有《追忆赋》,则文存亦载俪文,知二者之分不尽缘于体制。此集中文十七篇。书札十二篇。《狱中上黄海

  • 己任编

    八卷。清杨乘六(生卒年不详)辑,王汝谦补注。杨乘六字以行,又字云峰,湖州(今属浙江)人。著有《临证验舌法》、《潜村医案》等书。此书又名《医宗己任编》。书名取范仲淹名句“以天下为己任”之意。此书为丛书,

  • 甫里集

    二十卷。唐陆龟蒙(?-881)撰。陆龟蒙生平见《笠译丛书》(辞目)。他一生著作颇富,其载于《笠译丛书》者卷帙无多。即《松陵集》亦仅倡和之作,不为赅备。宋宝祐间,叶茵始搜采诸书,得遗篇一百七十一首,合二

  • 蜀石经毛诗考异

    二卷(愚谷丛书本)。清吴骞撰。骞字兔床,浙江海宁人。著有《诗谱补正后订》、《陶靖节诗注》、《谗书》、《国山碑考》、《阳羡名陶录》等。此书分上下两卷,前有自序,次为嘉庆九年陈鱣序。据自序,所据之本是从吴

  • 观无量寿佛经疏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观无量寿佛经疏》是由智讲说,弟子灌顶听记整理成书。此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心观净即佛土净。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大乘方等而为教相。主旨在于申解

  • 延陵书塾合璧

    四卷。清吴季长编。季长里籍、生卒年均不详。据集前季长康熙三十六年(1697)自序,称:“少嗜俪体文,平生酷爱梁简文、江文通二家,以为开徐庾之先,莫有过于此者。”故随手录合成一集,为《延陵书塾合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