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石经考异

石经考异

二卷(杭氏七种本)。清杭世骏(1698-1773)撰。世骏字大宗,号堇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雍正二年举人,乾隆元年召试鸿词,授编修,改御史。此书为补顾炎武《石经考》而作。顾氏依照《隋书·经籍志》,称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又称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据前一说,则汉石经七经即《隋志》所载一字石经,也就是《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据后一说,魏石经亦一字,而《隋志》所载三字石经,只有《尚书》、《春秋》,与“七经”不合。所以顾氏未能取决。而杭氏则谓正始之碑,仍不得遽以三字为断,实为游移其词。瞿中溶《汉石经考异补正》,认为一字者为汉石经,三字者为魏石经。《隋志》只言汉刻七经皆蔡邕书,并不言三字,则其下云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安知“一字”非“三字”之讹?冯登府《石经考异》也说魏时才开始有三体石经。《隋志》所称“一字”乃“三字”之误;杭氏此书中厉鹗、全祖望的序文,也都主一字为汉、三字为魏之说;则此说可为定论了。杭氏又谓石经在汉时从未有言七经者。按,顾蔼吉《隶辨》称,《灵帝纪》、《儒林传》、《宦者传》、《卢植传》所云五经者,盖以《仪礼》、《礼记》为一经,《春秋》、《公羊传》为一经,与《周易》、《尚书》、《鲁诗》而为五经,实则七经也。蔡邕、张驯传所云六经,是加上《论语》而为六经的。瞿中溶说,后代称经,其名不一,或称五经或称六经,不过为称经之总名而已,不可拘泥。顾、瞿二氏之说是对的,完全可解杭氏之惑。杭氏此书最矛盾之处是,既援引卫恒《四体书势》及《晋书·卫恒传》辨明正始石经并不是邯郸淳书写的,并且载胡三省之说,计其年岁,元嘉元年还在让邯郸淳写曹娥碑,从那时至正始中,即有九十余年了,可见正始石经确实不是淳所书写的,可是又引《邯郸淳传》,以黄初初年邯郸淳作《投壶赋》千余言,猜度他在当时未必很老,也许石经之文写于黄初而刻于正始。忽此忽彼,没有定见。但此书对于石经的源流,考之甚详,所以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卷。清杭世骏撰。杭世骏(1695-1772),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因主张“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罢归。晚年主讲粤东、扬州书院。学识渊博,长于史学及小学。曾受命校勘《十三经》、《二十四史》。著有《诸史然疑》、《续方言》、《道古堂文集·诗集》等。此书是在他研究顾炎武《石经考》后,觉得顾书有些地方材料不全,辨正不清楚。于是广为收集材料,详加考证,以为纠伪补缺。上卷标十五目,即:延熹石经、书碑姓氏、丹书不止蔡邕、三字一字、正始石经非邯郸淳书、魏文帝典论、汉魏碑目隋书经籍志正误、鸿都学非太学、魏太武无刻石经事、顾考脱落北齐二条、唐艺文志载石经与隋志不同、唐石台孝经唐石经、张参五经文字。下卷标三目,即蜀石经、宋开封石经、宋高宗御书石经。书中考证精核。前有厉鹗、全祖望、符元嘉三篇序言。厉鹗在序言中引证何休《公羊传注》证汉石经为一字,引孔颖达《左传疏》称魏石经为三字,以补杭世骏书所未及。全祖望序,亦引《魏略》、《晋书》、《隋志》证邯郸淳非无功于石经,与世骏之书互存参考。此外,还有汪祚、赵信等人,也各抒所见,互相订正,都载于书中。此书实合数人之力,参订成篇,因而较顾炎武所考更为完整。传本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王文肃集

    ① 十二卷。王(1424-1495)撰。王,字廷贵,武进(今江苏)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文肃。著有《王文肃集》、《毗陵志》(已著录)。此集又名《思轩稿》,集前卷首有李东阳所

  • 涉览属比

    四卷。明朱文(生卒年不详)撰。朱文睢州(今安徽宿县)人。书末有自跋。称书成于正德乙巳。但正德纪年无乙巳。此书每条以古人二事相似者合而论之。亦皆常见之事,其议论亦皆肤浅。

  • 重修洛阳县志

    二十四卷,图考一卷,清龚崧林修,汪坚纂。龚崧林,字尘园,江苏武进人,以举贤良方正奉发广东,以知县用。历署三水、从化、电白等县,又授知海阳,调番禺。后奉旨前往河南委用,办商水、虞城两县赈务,署嵩县,调汝

  • 说文新附考

    共七卷(《说文新附考》六卷,《续考》一卷)。清钮树玉撰。参见《段氏说文注订》。是书系为考辨“大徐本”新附、新补字而作。钮氏认为附者不当附,补者不当补。钱大昕叙曰:“《说文》所以仅存者,实赖徐氏昆弟刊校

  • 书经说意

    十卷。明沈伟撰。其生卒年不详。本姓杜,后仍归本姓为杜伟。伟字道升,号虹野。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学者。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万历间授南阳推官,迁工部主事,榷税荆州。伟居官清廉,颇有政声。有

  • 本语

    六卷。明高拱撰(详见《春秋正旨》条)。此书成于万历四年(1576年),距高拱罢归之日已是十三年了,所以其开卷即以否泰两卦君子小人消长为言。其中论裴度、论刘晏,皆阴以自比。论李林甫、论哈玛尔,皆以阴比徐

  • 武经体注大全会解

    七卷。清夏振翼撰。夏振翼字遁门,安徽芜湖人。生卒年及仕履皆不详。自宋代元丰间将《孙子》等七书定为武科试士的教科书后,此七书被称为《武经》,注解者也代不乏人,较著者有宋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明刘寅七书

  • 周易纂注

    无卷数。清朱奇颖撰。朱奇颖字九愚,江苏嘉定人。顺治八年(1651)拔贡生。官至平遥县知县。此书大致依附朱子《本义》而稍许增加了自己之说。后面有附录一卷,为其子所刻墓志行状。《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 忏摩录

    一卷,清彭兆荪(1768-1812)撰。彭兆荪字湘涵,又字甘亭,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平生著述宏富,主要有《小谟觞馆诗集》八卷,《诗余》二卷,《潘润笔记》,已著录等。《忏摩录》为兆荪早期作品。姚椿

  • 荀勖笛律图注

    一卷。清徐养原(生平事迹见《管色考》条)撰。此书首录《晋书·律历志》所载荀勖校笛律,以下又录荀勖问协律中郎将列和笛律之辞。荀勖依典记用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十二笛像。徐氏将其录出,予以剖析。书后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