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濮州志

濮州志

①六卷,明李先芳纂修。李先芳,字伯承,别号北山野史。濮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举进士,选新喻知县,官至毫州同知,以诗文名世。此志系李先芳自亳州同知罢归后纂修的,本州名绅祝尧焕、苏濂等参与设局,万历九年(1581)冬书成刻印。此志纂修参考了嘉靖旧志,并作了较多修改。一是旧志沿革、星野俱无图考,则补漏;二是田赋、徭役按新奉抚院文移更置重订;三是旧志历官错落,新有序表,贤者有别传。但此志体大庞杂,体例不完备。如土产附在货殖传后,年纪夹在世系、田赋之间,章法松弛。然而,其人物收录十分丰富,并有独创之处。典型者无过于货殖传,在名称上沿袭《史记》,记载了本州刘滋世、李名宦等四人经商致富的经过,发家致巨万的资料,实属罕见,异常珍贵。该志书被当地人奉为圭臬。北京图书馆藏有该书一卷、三-六卷。② 六卷,清张实斗修,南洙源纂。张实斗,辽东宁选(今辽宁兴城县)人。荫生,康熙九年(1670)任知州。南洙源,字生鲁,本州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康熙九年(1670),张斗实来任知州后,奉宪檄而纂修。张斗实率僚属参校、整理,而质中考订,征集文献,由南洙源纂成。康熙十二年(1673)刻印。全书六卷,分为:卷一历代建置沿革表,郡邑疆域总图,郡治疆域图,郡治城市图,郡治疆域总图,郡治考,诹訾卫分图,星野考,古迹考,河渠议,帝系表,帝纪,世家,年纪;卷二赋役志,学校志,职官志,风俗志,兵防志,官师历年表,科第表,二贡考;卷三名宦记,乡贤记;卷四孝友传,明经传,武烈传,古交篇,游寓传,烈女传,隐德传,兵家传,货殖传,仙释传,卫人志,杂记;卷五王言,诗类;卷六文类,北山野史传。该书仍承袭明万历李先芳志续编而成。凡例、目录、内容基本上照录,只是在相应门类续之,续者皆标出,新旧二部分截然分明。其所续之内容较有参考价值。如郡治考从整体上将明万历以后至清康熙的盛衰变化做了高度概括。又如赋役志续入万历末年至康熙十一年的人口、田赋变化资料,资料实,一目了然。又如年纪目中天启二年(1622)白莲教起义,崇祯十三年(1640)大名府“巨寇彭捷率众万余攻濮城,大战后逃至清丰县遭捕”,十四年(1641)“土寇”李鼎县“围城”,十五年(1642)范县“土寇”吴宾“入城大掠”,顺治五年(1648)“大寇”李化鲸与曹县“土寇”张七、任复性“攻城三昼夜”等明末清初当地农民武装活动的资料,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 望江县志

    八卷。清郑交泰等修,曹京等纂。郑交泰,字补堂,广东香山人,贡生,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来任望江知县。曹京,邑人。望江县志,创始于明正统间,其后叠经纂辑,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邑人沈镐更重修

  • 兴山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伍继勋修,范昌棣、吴翰章等纂。伍继勋,字次荪,江苏阳湖人,供事,官兴山知县。范昌棣,湖北蕲水人,生员。吴翰章,字星桥,本县人,举人。县志明以前无可考,康熙四年(1665)县令胥遇纂《兴

  • 剩语

    二卷。元艾性夫(约1279年前后在世)撰。艾性夫字天谓,号孤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生卒年不详。与兄艾叔可、艾宪同有诗名,时称“抚州三艾”。入元,为江浙儒学提举。著有《剩语》、《孤山晚稿》。此集为元

  • 星烈日记汇要

    四十卷。清方玉润撰(生卒年不详)。此书又名《鸿濛室丛书》,内容较广,分《志道》、《经义》、《史论》、《诸子》、《经济》、《文学》、《游艺》、《涉历》等类。卷首有《年表》二卷,卷末有《纪梦》一卷。此书对

  • 易宪

    四卷。附《卦歌》一卷,《图说》一卷。明沈泓撰。沈泓字临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此书征引诸家《易》说以证朱熹《本义》,没有载《本义》原文,但全书宗旨全部与本义

  • 伏敔堂诗录

    十五卷。《伏敔堂诗选》不分卷。清江湜(1818-1866)撰。江湜,字弢叔。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诸生。三次应乡试不第。道光二十四年(1844)从殷述斋学使游幕山东。二十七年(1847)彭蕴章为福建学

  • 补疑年录

    四卷。清钱椒(生卒年不详)撰。椒字颂春,浙江平湖人。该书补钱大昕《疑年录》,共得四百余人。考据精严,不在钱氏之下。现有抄本。

  • 尚书读记

    一卷。清阎循观撰。阎循观字怀庭,山东昌乐人,乾隆丙戌(1766年)进士,官吏部考功主事。此书为阎循规死后,其好友韩梦周所刊,书前有韩梦周序。此书仍为因袭梅鷟、阎若璩,攻击伪《古文尚书》。如认为《泰誓》

  • 医方大成论

    见《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

  • 西涧初集

    六卷。清刘然(约1676前后在世)撰。刘然,字简斋,江苏江宁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西涧初集》卷首有杜浚康熙十七年(1678)作的序文,称其诗文“闳阔深奥,不可名状”。但观其内容,却有名不副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