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濂洛风雅

濂洛风雅

六卷。元金履祥(1232-1303)编。金履祥字吉父,号仁山。浙江兰溪人。著有《尚书表注》等。是书乃至正十六年(1356)履祥馆于韩良瑞家齐芳书舍所刻。原本选录周子、程子以至王柏等四十八人之诗,而冠以《濂洛诗派图》。但以师友渊源为统纪,初不分类例。良瑞以为濂洛诸人之诗固皆风雅之遗,第风雅有正变大小之殊,颂亦有周鲁之异。于是分诗、铭、箴、诫、赞、咏四言者为风雅之正。其楚辞、歌骚、乐府、韵语为风雅之变。五七言古风为风雅之再变。绝句律诗则又风雅之三变。具见良瑞所作序中。盖选录者履祥,排比条次者为良瑞。昔朱子欲选古诗为两编而不果。朱子于诗学颇邃,殆深知文质之正变,裁取为难。自真德秀《文章正宗》出,始别为谈理之诗。然其时助成其稿者为刘克庄,德秀因而删润。故所黜者或稍过,而所录者尚未离诗。自履祥此编出,而道学之诗与诗人之诗则千秋楚越。德行文章,孔门即分为二科。儒林、道学、文苑,《宋史》又别为三传。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并加以介绍。

九卷。清张伯行(1651--1725)编。伯行字孝先,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清恪。著有《道统录》、《濂洛风雅》。此集为宋至明代诗歌总集,共九卷,乃其官福建巡抚时所刊。所收周敦颐等十七家诗人之诗八百四十首、词二首。其中周敦颐十五首,程颢三十二首,程颐三首,张载五首,邵雍二十九首,游酢八首,尹焞四首,杨时一百零六首,罗从彦五首,李侗一首,朱熹四十一首、词二首,张栻八首,真德秀十四首,许衡二十五首,薛瑄一百二十六首,胡居仁十七首,罗洪先四十一首。集中诗人主要为宋代著名理学家。仅朱熹一人所录,几占全集之一半。各家诗作皆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顺序排列。此集的编选,既为显示理学家的诗作与诗人之诗的不同,又为诗“有补于世道”(蔡世远《序》)。故所收多诸子唱和之作,亦以哲理寄托为主。虽不乏耐人寻味之诗句,却终乏佳篇。有《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猜你喜欢

  • 太乙金镜式经

    十卷。唐王希明撰。王希明年里不详,开元时曾以方技为内供奉,待诏翰林。本书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系著者奉敕而撰。太乙亦即太一,本为北极神之别名,为天神之最尊贵者。先秦术数有一流派尊奉太乙,称为太乙数或

  • 易序丛书

    十卷。旧本题宋赵汝梅撰。汝梅有《周易辑闻》六卷、《易雅》一卷、《筮宗》三卷,总称为《易序丛书》,此书与之同名,也分为十卷,卷各为目。但只有开头两卷为《易雅》、《筮宗》,自第三卷至第七卷则言兵法,详细记

  • 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

    二十卷。荷兰人希勒格(G.Schlegel)撰。此书共分为二十卷。每卷一个国家,这二十国是:扶桑国、文身国、女国、小人国、大汉国、大人国、君子国、白民国、青丘国、黑齿国、女股国、劳民国泥离国、皆明国、

  • 授经堂丛书

    六种,十三卷。清沈德寿编。沈德寿,生平事迹不详。书口题曰“沈氏授经楼钞藏”,前有“浙东沈德寿家藏”朱文印。所收多为明清人著述不易见者。如明刘尹聘、刘振之《阚湖说诗》六卷,其说毛诗主性情,出于涵养,少考

  • 拙尊园丛稿

    六卷。清黎庶昌(1837-1897)撰。黎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廪贡生。同治元年(1862),特赏知县,派曾国藩大营,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合称曾门四弟子。光绪二年(1876),郭嵩焘出使欧洲,

  • 新本郑氏周易

    三卷。清惠栋(1697-1758)编。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惠士奇次子,因其父号红豆先生,人称其为小红豆先生。幼年曾随父视学粤东,后家道中落,授徒自给,常陷于饥寒。为清代著名学者,

  • 叶子诗言志

    十二卷。明叶秉敬(约1615年前后在世,)撰。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荆西道布政司参议。秉敬著有《字孪》(已著录)。《韵表》、《书肆说铃》、《明谥考》、《

  • 周易示儿录

    三卷,清沈绍勋撰。此书是作者为其子写的周易教科书,故所论易学有关问题十分广泛。书分三篇。上篇十五章,论成卦之理,从宋人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先天后天河洛之说到汉人的世应、归游、互卦之学皆有论述。中篇分十五

  • 定鼎奇闻

    见《新世弘勋》。

  • 道南源委

    六卷。清张伯行(详见《道统录、附录》)撰。明代朱衡撰《道南源委录》一书,记载闽学形成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本书是在朱书基础上重加考订、整理,编纂而成。第一卷记杨时至江杞等36人;第二卷记罗从彦至陈绍叔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