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溯访古记
十六卷。元乃贤撰。顺帝至正五年(1345),他自浙江绍兴出游,历齐、鲁、陈、蔡、晋、魏、燕、赵各地,考察古迹,撰成此书。内容不仅限于考古,还有当时典章制度的记载,“于今京都国家之典礼、官署城池,庙廷祭享,朝班卤簿,圣德臣功,文武士庶,一代感仪制作,尤加详备。”(刘仁本《〈河溯访古记〉序》)后散佚。《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一百三十四条,编为三卷,常山郡(元真定路)、魏郡(元大名路)、河南郡(元河南府路)各一卷。另有《守山阁丛书》本。
十六卷。元乃贤撰。顺帝至正五年(1345),他自浙江绍兴出游,历齐、鲁、陈、蔡、晋、魏、燕、赵各地,考察古迹,撰成此书。内容不仅限于考古,还有当时典章制度的记载,“于今京都国家之典礼、官署城池,庙廷祭享,朝班卤簿,圣德臣功,文武士庶,一代感仪制作,尤加详备。”(刘仁本《〈河溯访古记〉序》)后散佚。《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一百三十四条,编为三卷,常山郡(元真定路)、魏郡(元大名路)、河南郡(元河南府路)各一卷。另有《守山阁丛书》本。
五卷。清毕沅撰。参见《说文解字旧音》。毕氏自序谓作是书有五例:“一曰‘正’,皆《说文解字》所有者也;二曰‘省’,笔迹稍省于《说文》,‘’之为‘香’,‘髃’之为‘腢’,是也;三曰‘通’,变易其文而不戾于
一卷。清汪中(1744一1794)撰。汪中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市)人,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诸生。七岁而孤,家贫不能上学,母亲邹氏授以小学、四子书。稍长,入书店当学徒,因此遍读经史百家,于是成为
五卷。宋陈世崇撰。生卒年不详。陈世崇字伯仁,号随隐,崇仁(今江西崇仁)人。(一作临川)随父入宫禁,仍充东宫讲堂说书,兼两宫撰述。后仕皇城司检法。受贾似道排挤,退隐归乡,入元著《随隐漫录》。此书多记同时
八十九卷。不著编辑者名氏。此书汇辑明人传记说部文献,共四十六种,均为常见之本。所录止于嘉靖中,盖为隆庆、万历间人所刊。
四卷。元吕不用(约1360年前后在世)撰。不用,字开耕,初名必用,字则行。上虞(今属浙江)人。明洪武初,举教谕,因耳聋辞。自号石鼓山聋。此集为其孙风所编。共四卷,诗三卷,文一卷。前有洪武九年(1376
二卷。清皮锡瑞(详见《尚书大传疏征》)撰。作者治学侧重今文经学,站在今文经学家的立场上,对《左传》及杜预注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左传》不解经,并批评杜预等人以邪说诬《春秋》。但作者也不全盘否定《左
不分卷。明许光祚(约1619年前后在世)撰。许光祚,字灵长,陕西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此集刻于万历四十年(1612)。其诗格平易,刊本不分卷数,而各体之首必题曰初集,似未意之本。四库已存目。
二卷。英国合信(详见《西医略论》)撰,江宁管茂材(生卒年不详)笔述。此书前有咸丰八年(1859)合信自序。此书上卷专论病理,共二十六篇,论及血、脏腑等,后附各病病症。下卷列载方剂药品,其中以中土所产为
十卷,附《樗亭集》一卷。明黄衷(1474-1553)撰。黄衷,字子和,别号病叟,南海(今属广东)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有政绩。著有《海语》。《矩洲集》为其诗集。十卷。集中分《吴
一卷。宋曾慥(详见《类说》)撰。此书内容丰富,广闻博见,上自朝廷典章制度,下至士大夫言行事迹,以及文评、诗话、诙谐、嘲笑之属,随所见闻,皆载录记述。虽征引丛杂,不无琐屑,但可资参考者居多。其中某些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