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魏丛书

汉魏丛书

三十八种,二百五十卷。明程荣编辑。程荣为明代万历年间新安(今浙江淳安县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汉魏丛书》为丛书中的名著,据说辑自明代何镗,然而未见流传,其真实性已不得而知,现传世本为程荣编辑,共收书三十八种:《京房易传》三卷,汉京房撰;《周易略例》一卷,晋王弼撰;《三坟书》一卷,晋阮咸注;《诗说》一卷,汉申培撰;《韩诗外传》十卷,汉韩婴撰;《大戴礼记》十三卷,汉戴德撰;《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白虎通德论》二卷,汉班固撰;《独断》二卷,汉蔡邕撰;《忠经》一卷,汉马融撰;《方言》十三卷,汉扬雄纪;《元经薛氏传》十卷,隋王通经、唐薛收传;《汲冢周书》十卷,晋孔晁注;《穆天子传》六卷,晋郭璞注;《西京杂记》六卷,晋葛洪集;《素书》一卷,汉黄石公撰;《新语》二卷,汉陆贾撰;《孔丛子》三卷,汉孔鲋撰;《新序》十卷,汉刘向撰;《说苑》二十卷,汉刘向撰;《新书》十卷,汉贾谊撰;《法言》十卷,汉扬雄撰;《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申鉴》五卷,汉荀悦撰;《中论》二卷,汉徐干撰;《颜氏家训》二卷,北齐颜之推撰;《商子》五卷,署秦公孙鞅撰;《人物志》三卷,魏刘邵撰;《风俗通义》十卷,汉应邵撰;《刘子新论》十卷,梁刘勰撰;《神异经》一卷,汉东方朔撰;《洞冥记》四卷,汉郭宪撰;《述异记》二卷,梁任昉撰;《王子年拾遗记》十卷,晋王嘉撰;《甘石星经》二卷,汉甘公、石申撰;《飞燕外传》一卷,汉伶玄撰;《古今刀剑录》一卷,梁陶弘景撰;《论衡》三十卷,汉王充撰。以上子目书绝大多数为汉魏时期的著作,但也酌收了少量本期以外之作。这样做的目的,据书前屠隆序言的解释说:“然汉以前间收秦,明汉有秦之遗风也;魏以后间收六朝,明魏为六朝之滥觞也。”丛书保存了汉魏间多种典籍,向为学界所推重。刊行之后,又有明人何允中续编《广汉魏丛书》,收书共八十种(详见该条);清人王谟又编《增订汉魏丛书》,收书增至九十六种(详见该条)。这两种书都是由《汉魏丛书》基础上扩衍而成,可看作程荣之书的派生本。本丛书流传较少,主要有明万历年间程(荣)氏刊本、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等,1992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又据万历程氏刊本影印出版。

猜你喜欢

  • 十二门论疏

    四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十二门论》是印度僧人龙树所著,为中论提纲。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十二门论疏》作于大业四年(608),卷初先解释僧睿《十二门论序》,接着便以

  • 桴庵集

    四卷。清薛所蕴(1600-1667)撰。薛所蕴生平详见《澹友轩文集》(辞目)。《桴庵集》凡四卷为薛所蕴诗集。乃其子薛奋生等所编录。刊于顺治癸巳年(1653),有其门人彭志古跋,称其诗创辟似王建,蕴籍似

  • 孔子世家后编

    一卷。清张承燮撰。承燮清末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以《史记》为主,参以《孔子家语》、《孔丛子》、《世本》诸书,分年编次则参酌胡仔《孔子编年》、江永《孔子年谱》,于《史记》及诸家异说,颇有订正。此书有

  • 张佩渠所著书

    三种,四十三卷。清张调元撰。张调元字燮臣,号寅皋,又字佩渠,郑州(今属河南省)人,嘉庆年间举人。三种为《佩渠文前后集》不分卷、《京澳纂纪闻》二十五卷(考证经史之作,兼记乡邦文献)、《佩渠随笔》十六卷(

  • 周易参同契考异

    一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周易参同契考异》,又名《周易参同契注》。前人研究《周易参同契》者,有五代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在其自序中,叙述了《参同契》作者魏伯阳其人,以及成书后

  • 诗脍

    八卷。明陈云式撰。陈云式,字定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分二十四类,为杂采诸家诗话而成,但讳其出处,故漫无持择,也就无法考证。《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

  • 刘涓子鬼遗方

    五卷。宋龚庆宣(生卒年不详)辑。龚庆宣,生平事迹未详,一称齐人,概生于南北朝宋、齐之间。此书传说为晋末人刘涓子得自异人所授,原为十卷,后散佚。宋时有残本五卷,另有一卷本,为《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龚

  • 周易起元

    十八卷。清陈图撰。陈图字寄岩,永丰人。该书以太极、先天、河、洛诸图合而演之,支离曼衍,不能深究。如周子太极图以无极作一空圈,陈图则改之变为一纯黑圈形,以为阳含于阴。至于太极图乃为半黑半白圈,这是先生阴

  • 家范

    十卷。宋司马光撰。是书卷目与《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相同。首列《周易·家人》卦辞,及节录《大学》、《孝经》、《尧典》等诸篇之语为全书之序。以诸经治家之语为纲领,其大旨归于义理。全书十九篇,皆用裒

  • 新疆赋

    一卷。清徐松纂。徐松详见《新疆识略》。《新疆赋》乃徐松谪伊犁时所作。其于嘉庆十七年西出嘉峪关,由巴里坤达伊犁,历程四千八百九十里。二十年又丁役回疆,渡本素尔岭,由阿克苏、叶尔羌、达喀什噶尔,历三干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