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韵读

楚辞韵读

一卷。附《宋玉赋韵读》一卷。清江有诰(?-1851)撰。江有诰,字晋三,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的古音韵学家。无心科举,只好音韵学,多年闭门深研音韵学,受到段玉裁的推崇赞赏。主要成就是将古音韵归纳为二十一部,并确定古人也有四声,只是和后人读音不同。一生著述均关于音韵,有《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汉魏韵读》(未刻)、《二十一部韵谱》、《谐声表》、《入声表》、《四声韵谱》(未刻)、《唐韵四声正》。《楚辞韵读》共收《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渔父》、《卜居》、《九辩》、《招魂》、《大招》十题二十八篇作品。后附《楚辞韵读古音释》,将《楚辞》各篇韵字,归入相关的:之、幽、侯、鱼、歌、支、脂、祭、元、文、真、阳、东、中、侵、谈、叶、缉十八个韵部。后附宋玉赋九篇之韵读。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大言赋》、《小言赋》、《钓赋》、《笛赋》、《舞赋》。其中无韵段落不录原文。韵以圈号标识,夹注韵部、通叶,以同音字直声或反切注音读,并标四声。音注两见以上者只注首见者。本书特点:一是一般以直音注音,便于初学者。无直音字则辅以反切,以减少误注,较全用直音注音读准确。如《离骚》“夕揽洲之宿莽”之“莽”音“姥,”《天问》“何所冬暖”之“暖”注“奴元反”。二是注明通韵、合韵字。如《天问》“列星安陈”之“陈”注“文真通韵”,《招魂》“往恐危身些”之“身”注“文真通韵”。三是标四声。如《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之“予”标“上声”。此书之病是从今音寻找推断古音,如认为上古“家”字读为“姑”,但学者们认为“家”(kea)“姑”(ka)只是音相似而不相同。版本有清嘉庆十九年(1814)自刻小学各书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音学十书》本,长春图书馆藏。民国十七年(1928)影印王国维校《音学十书》本。民国二十四年(1934)渭南严氏《音韵学丛书》本。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影印严氏原版。

猜你喜欢

  • 翰墨选注

    十二卷。旧本题明屠隆(1542-1605)编。屠隆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鄞县(浙江宁波)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著有《篇海类编》。此书皆历代尺牍。书内纂错百出,《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必为

  • 龙城录

    二卷。旧本题唐柳宗元(已著录)撰。此书《新唐志》、《崇文目》、《读书志》,《通志》均未载录,只在《书录解题》、《通考》、《宋志》才开始载录,原因是一些学者不认为是柳宗元的著撰。例如何薳的《春渚纪闻》,

  • 后汉书辨疑

    十一卷。清钱大昭撰。钱大昭,有《汉书辨疑》已著录,《后汉书辨疑》体例与他所撰著的《汉书辨疑》大体上相同。统观全书,卷四《安成孝侯赐传》“同抛财产”,引《史记·三代世表》“抛之山中”,证论“抛”字不是古

  • 古韵标准

    四卷。清江永撰著、戴震参订。江永(1681-1762)字慎修,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江氏于仕途不得志,六十二岁始成贡生。一生专究学问,潜心著述。通《三礼》,晓乐律,治经以考据见长,开皖派之风气。著《

  • 尚书补传

    三卷。朝鲜洪奭周(1774-1842年)撰。洪奭周字成伯,号渊泉,丰山人,为朝鲜李朝学者,文学家,官至判中枢。洪氏一生著述甚丰,有《东史世家》、《诸子精言》、《象艺荟萃》、《大东文隽》、《洪氏家言》等

  • 唐代丛书

    见《唐人说荟》。

  • 闽粤巡视纪略

    六卷。清杜臻(?-1703)撰。杜臻,字肇余,号慕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述除本书外,还有《经纬堂集》、《海防述略》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

  • 学言诗稿

    六卷。元吴当(1299-1363)撰。当字伯尚。吴澄之孙。崇仁(今属江西)人。以荫授万亿四库照磨,荐为国子助教。预修宋、辽、金三史。迁翰林直学士,累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陈友谅陷江西,被拘于江州,终不

  • 唐月令残卷

    一卷。唐明皇刊定,李林甫(?——752)等注。李林甫,小字哥奴,唐宗室,结厚惠妃,出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晋国公。他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以成其行,妒贤忌能,以保其产,屡兴大狱,以张其

  • 殷墟书契前编

    八卷。清罗振玉编著。罗振玉,详见《殷墟书契》条。他搜集整理的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的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殷墟书契》所收甲骨,大多数为罗氏自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