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李氏音鉴

李氏音鉴

六卷。清李汝珍撰。汝珍(1763-1830或1828)字松石,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曾官河南县丞。师事凌廷堪,论文之暇兼及音韵杂艺。晚年困乏,所作《镜花缘》著称于文学界。是书初刊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卷首有石文序。此书是音学论著,涉及范围广泛。首卷论列字音、五声、五音之类;卷二论列字母、反切、阴阳、粗细之类;卷三释初学入门;卷四论列南北方音;卷五释空谷传声;卷六列韵图《字母五声图》。李氏把声母分为三十三类,但其中包含了粗、细音的分别。他说:“母中所收各音,以翻切论之,其中粗、细最宜区别。”这是因为李氏试图兼包南北方音,他说:“此编悉以南北方音兼列,惟素喻南北音者,观之始能了然。否则必谓字母及同母(案指韵类)俱多重复矣。”因此他要把声类和韵类分得细一些。在声母方面,南北方音的分合与否,往往表现在粗细音上,所以他把声母分为粗细两类。他说:“今将《五声图》所列平音,除无字空声,余皆各别粗细,备录于后。其上去入粗细之分,亦皆仿此。此以北音而言,若以南音论之,杭州读毡为庄渊切,苏州读猪为真诗切,皆与北异。惟江宁淮扬徐海等处,于粗细之分,其音略近于北。盖南北亦多未同耳。”他所分的粗音,实际是指与开口、合口相拼的声母;细音是指与齐齿、撮口相拼的声母,许多字母兼有粗细音,这样区分是不科学的。李氏用一首“行香子词”作声母代表字,凡三十三字,代表三十三声类。加以归纳,实际只有十九个声母。韵母方面,李氏分为二十二个同母(韵类)。每一韵中,包含一个或两个具体韵母。为了兼备南北方音,此书“于字母及同母俱南北双列”。声调方面,他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入五类。李氏韵图,以三十三个字母为纲,每母列为一图,纵列五种声调,横列二十二韵之字。声母为粗音者,所列之韵就是粗音(开口、合口呼字),声母为细音者,所列之韵就是细音(齐齿、撮口呼字)。有字者于字下注明反切(反切均为李氏自制)及“射字打马式”(用号码代表声韵调,三码而成一音,即所谓“射字法”),无字者仅注明反切及射字之号码。李氏韵图以声为纲,而不是以韵为纲,与一般韵图有别。李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但他试图包括南北方音,所以是一部兼表“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著作。是书有嘉庆十五年(1810年)宝善堂初刊本、同治七年(1868年)木樨山房重刊本等。

猜你喜欢

  • 使交录

    十八卷。明钱溥撰。溥字原溥,华亭(今上海市)人。生卒不详。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日文通。该书是作者在天顺六年(1462)以翰林院侍读学士身份出使安南(今越南)时所作。书中主要记

  • 琼山县志

    十卷。清杨宗秉纂修。杨宗秉,山西绛州人,监生,乾隆八年(1743)任琼山知县。旧志修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乾隆八年(1743),杨宗秉任琼山知县,捐廉开局纂修县志。聘大埔杨赞烈同修,采访县中诸绅

  • 桓台志略

    三卷。民国袁励杰修,王采廷纂。袁励杰字寄莱,河北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桓台县长。王采廷,邑名士。民国三年(1914),新城县更名为桓台县,传说齐桓公在此地留有遗迹,因而得

  • 古玉图谱

    一百卷。作者不详。是书主要内容为记载古代各种玉器。旧本题宋龙大渊等奉敕撰。《宋史·艺文志》不载此书,他家著录者也不曾涉及。尤袤《遂初堂书目》有谱录一门,但也无是书之名。元代朱泽民《古玉图》也未谈曾见过

  • 六书说

    ①一卷。清江声(1721-1799)撰。江声字鳣涛,改字叔沄,号艮庭,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师事惠栋,宗汉儒经说,精小学,善考据,主要著作有《尚书集注音疏》、《六书说》、《释名疏证》、《论语俟质》、《

  • 程文恭遗稿

    三十二卷。明程文德(1497-1559)撰。程文德生平详见《松溪集》条。是集为程文德诗文全集。凡三十二卷。其中,前二十一卷为文,后十一卷为诗。所载较《松溪集》更为完备。盖为后人拾掇遗稿编成。其诗平衍非

  • 文明小史

    六十回。题“南亭亭长新著”,作者为晚清李宝嘉(详见《官场现形记》)。长篇小说,写戊戌变法前后社会状况。当时清王朝已摇摇欲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而慈禧太后为抵挡革命势力的发展,也挂

  • 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

    五册。1936年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在沈兼士指导下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索引把慧琳、希麟书中所引各种书说分别汇列其目,按笔画多少为先后次序,并注出《音义》内的条目、卷数、页数和众经的卷数。如果想查

  • 易学图说会通

    八卷。清杨方达撰。杨方达字符苍,一字扶苍,江苏武进人。此书自序说“寻绎宋、元经解及近代名家纂述,见其精研象数,或著为图,或著为说,有裨易学者,类而录之。左图右说,集成八卷,一是‘太极探原’,二是‘图书

  • 王氏家藏集

    六十八卷。王廷相(1474-1544)撰。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忤中官刘瑾等屡被贬谪。嘉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后累官至左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