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曲韵骊珠

曲韵骊珠

一卷。又称《韵学骊珠》。清沈乘麟撰。沈氏字苑宾,娄湄人。他的外甥郁仲鸣将此书介绍于周少霞。周氏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此书作的序云:“而其中分十九韵为二十一,定入声为八韵,此其识之最大者。”其韵目如下:

东同(鼻音)、江阳(鼻音)、支思(直音)、机微(直音)、灰回(收噫)、居鱼(撮口)、姑模(满口)、皆来(收噫)、真文(抵腭)、干寒(抵腭)、欢桓(抵腭)、天田(抵腭)、萧豪(收鸣)、歌罗(直音)、家麻(直音)、车蛇(直音)、庚亭(鼻音)、鸠侯(收呜)、侵寻(闭口)、监咸(闭口)、纤廉(闭口)

入声八韵

屋读(满口)、恤律(撮口)、质直(直音)、拍陌(直音)、约略(直音)、曷跋(撮口)、豁达(直音)、屑辙(直音)。

韵目后括号中的注文,是对该韵发音特点的描述,多采用明以来词家所定叫法。沈氏舒声二十一韵与王所分相同,只是改“归回”为“灰回”,改“苏模”为“姑模”。入声分出八韵,仿效《洪武正韵》,使曲韵正式恢复入声韵。此书于各字下略加注释,各小韵均加切语,并注明南北异音。切语改革较大,清刘禧延《刘氏遗著》云:“近太仓沈苑宾《韵学骊珠》,以《中州全韵》为底本,参以《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其切音又加明显……上音用同呼字,下音用本韵影喻二母字,相摩而合成一音。呼之者固读二字之音,听之者止觉为一字之音。”沈氏采用《音韵阐微》所确定的“合声法”来制定切语,与传统韵书的反切不同,收到“又加明显”的效果。是书有乾隆间刊本及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刊本。

猜你喜欢

  • 王氏读说文记

    一卷。清王念孙撰。参见《广雅疏证》。这是王氏读《说文解字》的札记,篇页不多,但极为精核。如谓:“‘社”字古音土,故从土得声。《春秋闵二年传》:‘间于两社,为公室辅。’《汉书·叙传》:‘布历燕齐,叔亦相

  • 谥法

    四卷。宋苏洵(1009-1066)撰。洵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省乐山市)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及苏辙之父,人称老苏,自号老泉。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

  • 洗冤录

    二卷。宋宋慈(生卒年不详)撰。宋慈,生平不详。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考证,宋慈为福建建阳人,嘉定十年(1217)中进士,官至广东经略安抚使,淳祐六年(1246)卒,年六十四。余说可信程度,尚需考证。《

  • 袜线集

    ① 十五卷。明萧仪(1384-1421)撰。萧仪,字德容,乐安(今江西乐安县)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任吏部主事,因言事忤旨,下狱死。著有《袜线集》。是集为其子萧超进所编,按其原刻目录所示,

  • 平泉题跋

    二卷。明代陆树声撰。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书名即取于号。陆树声是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县西)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史》有其传。此书选所见书画题跋而成编。陆树声的门人黄、包林

  • 或庵评春秋三传

    无卷数。清王源(1648-1710)撰。王源字昆绳,号或庵,大兴(今属北京)人。早年任侠,喜谈王霸、兵略及前代典章制度,曾从魏禧学古文,认为“《左》、《史》、昌黎之外,无足重者”,后参与修《明史》,撰

  • 开国精忠军师干王洪宝制

    一卷。清洪仁玕(1821-1864)撰。仁玕字益谦。花县(今属广东)人,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领导人。著有《资政新篇》、《开国精忠军师干王洪宝制》、《钦定军次实录》诸书。该书为仁玕宝制第一集,内载有《开

  • 方言笺疏

    十三卷。清钱绎、钱侗撰。钱绎(1770-1855)初名东墉,字以成,一字子乐,号小庐居士。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少承家学,与兄东垣、弟侗皆潜研经史、小学,时称“三凤”。所著尚有《训诂类纂》、《尔

  • 虚斋先生遗集

    十卷。明祝萃(约1497前后在世)撰。祝萃,字惟贞,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工部,进员外郎。正德时历官广东左布政使。著有《虚斋先生遗集》。是

  • 弇山毕公年谱

    一卷。清史善长撰。善长字诵芳,江苏吴江人,诸生,曾为湖广总督毕沅幕僚,此谱即承毕沅(1730-1797)之命编次。谱主毕沅,字攘蘅,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