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穀梁传

春秋穀梁传

旧题穀梁赤(生卒不详)撰。《汉书·艺文志》有《穀梁传》十一卷,班固自注:“穀梁子,鲁人。”唐颜师古注以为名喜,并引汉应劭《风俗通》云:“子厦传穀梁赤。”据唐杨士勋《春秋穀梁传序疏》云:“穀梁子,名穀,字元始,鲁人,一名赤。”而《论衡·案书》则作“俶梁置”,《四库全书》编辑者定为穀梁赤撰。徐彦《穀梁传序疏》说穀梁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所以称之《穀梁传》。书成之后,传于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穀梁》,又传蔡干秋。汉宣帝好《穀梁》,擢干秋为郎,于是《穀梁传》大行于世。后人认为徐彦之说《穀梁》传授难以置信。宋刘敞《春秋权衡》、清陈澧《东塾读书记》认为此书之写成当晚于《公羊传》。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穀梁》比《公羊》晚出。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断言:“《穀梁传》一定成于《公羊传》后,且一定多抄袭《公羊》之书。”杨伯峻《公羊传和穀梁传》(载《经书浅谈》)、沈玉成《春秋左传学史稿》与顾说大致相同而论证更详。亦有人认为《穀梁》早于《公羊》,汉郑玄《起废疾》云:“《穀梁》近孔子,《公羊》正当六国之亡。”清阮元《春秋穀梁传校勘序》、近代刘师培《春秋三传先后考》皆据此以为《穀梁》早于《公羊》。一般认为,此书属于今文经,但近代今文经学家崔适《春秋复始》考定为古文经,与《左传》同属刘韵伪作。今人张西堂作《穀梁真伪考》,扩张崔氏之说,此属并说,今之学者很少赞同。与《公羊传》一样,《穀梁传》之宗旨亦在阐发《春秋经》之微言大义。可能由于师传不同,《穀梁》与《公羊》二传所释之大义有所出入。如隐公元年《经》:“天王使宰薨来归惠公仲子之赐。”《公羊》认为仲子乃桓公之母,而此书则认为是惠公之母,孝公之妾。又隐二年《经》:“夫人子氏薨”,《公羊》认为子氏乃隐公之母,而此书认为是隐公之妻。又宣公十五年《经》:“冬,蝝生”。《公羊》云:“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者何?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幸之者何?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而此书则云:“蝝,非灾书。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此书之传《春秋》,往往比《公羊》更为简明。郑玄《起废疾》云:“《穀梁》近孔子。”既是谓穀梁赤为孔子弟子子夏学生,亦是谓《穀梁传》多本孔子之义。如隐元年云“《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僖二十二年云“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僖二十三年云“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共师也”,均本之《论语》。又僖三十三年云“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举轻也”,则依据《韩非子·内储说》引孔子答哀公问《春秋》语。孔子主“正名”,而《穀梁》亦处处以正名为说。除每每以“正”、“不正”、“非正”立义外,也有体会《春秋》书法以释正名思想者。如僖十六年《经》“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此书解释说:“先陨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是月者,决不日而月也。六鹢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子曰:石无知之物,鹢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鹢微有知,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石鹢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故五石六鹢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此书之解经,有时亦注意史实之细节。如僖元年《经》:“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犂,获莒拏。”此书云:“莒无大夫,其曰莒拏何也?以吾获之目之也。内不言获,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绐者何也?公子友谓莒拏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然则何以恶乎绐也?曰:弃师之道也。”公子友与拏莒之决斗之事《左》、《公》皆不载,此书之详此,本在于明《春秋》之义,但客观上却保留了一则珍贵的资料。《穀梁》与《公羊》一样,一般不记事,但为了阐发《春秋》大义,有时亦有少量的史实记录,间亦有长篇记事。如僖公二年记虞师、晋师灭夏阳一事,繁简得当,扼要而生动;又僖公十年记晋骊姬潜杀申生一事,相当生动精采。《穀梁》一书,最早见于汉初陆贾《新语》,但其所记之真实性尚有疑问。汉武帝时,卫太子习《公羊》,兼习《穀梁》,此后学者不多,宣帝时才立于学官。汉代有《穀梁外传》和《穀梁章句》,皆佚。东晋范宁有《集解》,唐初杨士勋有《春秋穀梁传注疏》。汉郑玄《六艺论》云“《穀梁》善于经”,《起废疾》又云“《穀梁》近孔子”。唐啖助云“《穀梁》意深”,宋胡安国则云“义晨精于《穀梁》”。但是,由于此书比《公羊》晚出,故其发展亦远不如《公羊》、治《穀梁》者亦不如治《公羊》者多。近代今文经学复兴,此书亦随《公羊》之后而兴盛。清钟文烝著《穀梁补正》,泛取唐宋以后诸家以补正范注杨疏。其后廖平著《穀梁古义疏》、柯劭忞著《穀梁传注》,皆有所成就。此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行本。现存单行本有元刻监本、元刻明修本、明隆庆元年与《公羊传》合刻本等。

猜你喜欢

  • 王志

    二卷。清末民国初陈兆奎撰。兆奎籍贯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是兆奎辑录其师王闿运应答门人之作。谓之“王志”,是取《郑志》的体例。但《郑志》是郑玄弟子追论其师之言及应答之作,大都于经义有所发明,由此可见汉

  • 操缦录

    十卷。清胡世安(生平见《大易则通》)撰。此书专辨丝音。杂引古书为证,兼及诗赋。书中共分四门:一是“离音弋载”,统论声律;二是“乐统博稽”,论琴;三是“遗音缀笔”,论瑟;四是“丝系衍记”,论琵琶、筝、箜

  • 皇极经世

    见《皇极经世书》。

  • 三朝大议录

    一卷。明顾苓撰。顾苓字云美,江苏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卒年月未详。他是书画家文征明的故戚,又是著名学者钱谦益的高足,受家传师道熏陶教养,故精于金石碑版之学,为文清逸潇然,明亡后,室悬崇祯帝御书

  • 横塘集

    二十卷。宋许景衡(1072-1128)撰。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今浙江温州市)人。元祐九年(1094)进士。宣和六年(1124),召为监察御史。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累迁中书舍人。高宗朝至尚书右丞

  • 孝丰县志

    ①十卷。清罗为赓纂修。罗为赓,康熙年间任孝丰县知县。孝丰自明宏治间始设县,天目峙其南,苕水在其北,为浙西佳处。明代有志,至清久已散失。此志为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卷一方舆志,子目八。卷二建置志,

  • 易卦私笺

    二卷。清蒋衡撰。衡原名振生,字湘帆,一字拙存,晚年号江南拙叟,又号函潭当布衣。江苏金坛(句容县)人,康熙贡生。蒋氏善长书法,曾以楷书写十三经共八十余万字,乾隆时曾奉旨刻石列于太学。著有《拙存堂诗文集》

  • 医学源流论

    二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书中共分七门,为经络脏腑、脉、病、药、治法、书论、古今共九十九篇。内容涉及医学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对《难经》、《伤

  • 古文春秋左传

    十二卷。宋王应麟(详见《周易郑康成注》)撰。该书又名《春秋左氏传贾服注》。作者辑录汉代经学家贾逵、服虔对《左传》的阐释,对于学者研究杜预以前的旧说,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有旧抄本传世。

  • 韡园医学六种

    十九卷。清潘霨(1815-1894)撰。潘霨字伟然(一作伟如),号韡园,吴县(今江苏吴江)人。官至贵州巡抚。精于医术,任官所到之处,即设局施医。著有《女科要略》、《卫生要述》、《内功图说》、《医学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