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十卷。梁刘勰(约465-532)撰。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后迁京口(江苏镇江)。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得萧统赏识。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此书成于南齐末年,约永泰元年(498)八月至中兴二年(502)四月之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一部有影响的巨著。全书凡十卷,共有文五十篇。“上篇”二十五篇分为两部分:《原道》、《宗经》等前五篇为总论,《明诗》、《诠赋》等后二十篇分论各种文体之历史发展及特征。“下篇”二十五篇,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时序》、《物色》、《知音》诸篇,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等重要理论问题的专论;最后一篇《序志》。《序志》中称:“《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此书受当时三教同源思想的影响,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文艺思想的特点,但其中儒家思想仍占有主导的地位。全书主要论述有:(一)文学的本质与起源,认为一切文章均应以圣人撰经的“衔华而佩实”的原则作为写作的指导思想,尽管后世文体众多,特点各异,皆基本源于五经,并提出著名的“六义”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标准;(二)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指出艺术思维的特点是“神思”,艺术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并始终与感情的波涛相连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想象的结果是凝聚成“意象”等等;(三)文学的风格与体裁,深入细致地探讨了艺术风格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认为艺术风格虽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有: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种基本风格;(四)文学的结构与技巧,主张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认为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而内容又起主导作用,故强调“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五)文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主张“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所创新;(六)文学的批评与鉴赏,主张文学批评应“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并提出对作品进行“披文而入情”分析的“六观”标准。总之,《文心雕龙》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理论批评史、美学思想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集的版本、注本众多。有嘉禾、宏治、嘉靖、万历等年间刻本,注本有清黄叔琳辑注本,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等。

猜你喜欢

  • 谷音

    二卷。元杜本(1276-1350)编。杜本字伯源,江西清江人。元武宗、文宗均召而不仕。惠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又称疾归。人称清碧先生。有《清江碧嶂集》,此集卷末有张榘跋称:右诗一卷,凡二十三人,无名者四人

  • 杞纪

    二十二卷,清张贞纂。张贞,字起元,山东安邱人。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十八年(1679)召征博学鸿词科,未赴。二十四年(1685)以史馆缺员再征,御试第三名,授翰林院待诏,未就,居家著述。《杞纪》

  • 树经堂集

    二十七卷。清谢启昆(1737-1802)撰。谢启昆,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生平事迹详见《树经堂咏史诗》条。是集有诗集二十三卷,包括初集十五卷,续集八卷。另有文集四卷。《诗初集》共辑古今体诗一千二

  • 离骚经九歌解义

    二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第,字晋卿,号厚庵,安溪(今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李氏笃信程朱理学,著有《榕村集》(四十卷),《周易通论》等。本书《四库存目》作《离骚经》

  • 两同书

    二卷。唐代罗隐(833-909)所撰。隐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因十举进士不第,改名为隐。余杭(今浙江余杭县)人,一作新登(今浙江富阳)人。曾依镇海节度使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天祐三年(903)

  • 满洲他塔喇氏族谱

    四卷。清奇宝等撰。奇宝字善长,姓他塔喇氏,内务府镶黄旗人,曾任七品官。他塔喇,即元时塔塔儿,清初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扎库木、安楚拉库等地。今其族汉姓为唐。谱前有乾隆元年(1736年)奇宝自序。此谱

  • 四婵娟杂剧

    一卷。清洪(1645-1704)撰。洪生平详见《长生殿》(辞目)。洪开始戏剧创作,为时很早,在《长生殿》之前就写过不少剧本,共有八种,现存的只有此《四婵娟》杂剧。《四婵娟》与徐渭的《四声猿》体制相仿,

  • 十三经源流口诀

    一卷。清鲍东里撰。东里,字古村,安徽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是书就《易》、《尚书》、《诗》、《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述其源流

  • 兵略要论

    见《将略要论》。

  •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

    二卷。齐萧子良(459-494)撰。萧子良为齐武帝萧赜次子,受封为竟陵王。他饱学厚古,与佛教另有一番偏爱,同文惠太子一样,尤喜欢佛法的研习。数次在王府廷院举行斋戒,大集群臣和僧众。不但迎请高僧讲经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