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慎言

慎言

十三卷。明王廷相(1474-1544)撰。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少时以诗、文出名。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及第。选为翰林庶吉士,后授兵科给事中。他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仕途中两次受到宦官迫害被贬。历任监察御史、四川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使、湖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他在吸取王充、刘禹锡、柳宗元、张载等人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驳正宋儒的牵合附会之说,成为宋、元、明时期反理学最有成就的思想家。著作较多,主要有《沟断集》、《吴中集》、《雅述》、《横渠理气辨》、《台史集》等。此书成于嘉靖六年(1527)。共分十三篇,即《道体篇》、《乾运篇》、《作圣篇》、《问成性篇》、《见闻篇》、《潜心篇》、《御民篇》、《小宗篇》、《保傅篇》、《五行篇》、《君子篇》、《文王篇》、《鲁两生篇》。他在书中批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本体论,提出“元气为道之本”的观点。认为天地的本原为“元气”,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宗统,有元气则有生,有生则有道显,故气为道之体,道为气之具。并提出“气无灭息”的观点,认为气有聚散,但无灭息。气化为雨水,而雨水受火复蒸为气。这是对物质不灭规律的初步科学认识。书中指出世儒的“理能生气”,就是老子的“道生天地”之说。他提出“知行兼举”论,认为学之术有二,一为致知,二为履事,两者兼举为上。他强调识与思的作用,认为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诸理而尤贵达于事。他在书中反对神秘主义的五行灾异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元素,自元气变化而来。大胆提倡“人定能胜天”的观点。王廷相的《慎言》独树一帜,卓然自立于理学的潮流之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很大影响。此书收入明嘉靖中刻本《王浚川所著书》,另有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王廷相哲学选集》本。

猜你喜欢

  • 历代甲子考

    一卷,清黄宗羲(1610-1695)撰。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从学刘宗周,青年时领导“复社”,反对宦官权贵,几遭杀害。清兵南下,召募义兵抗清,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入

  • 日涉园集

    十卷。宋李彭(约1094年前后在世)撰。李彭字商老,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生卒年不详。李彭博闻强记,诗文富赡,为“江西派”大家。吕居仁《江西诗派图》中,录自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彭名列十五,在韩

  • 游南岳记

    ①一种,清金之俊撰。金之俊(1593-1670),字岂凡,又字彦章,号息斋。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明亡,降清,仍任原官。曾疏请下蠲租诏安抚民心,并荐明官丁启睿等多人。顺治二年(1645),条陈疏通

  • 蔆湖沈氏丛书

    见《所愿学斋书钞》。

  • 孝经全注

    一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谥文贞,福建安谿(今福建安溪)人。著述颇丰,有《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论孟札记》四卷、《周易观

  • 诗经古音

    四卷。宋吴棫(约1100-1154)撰。吴棫字才老,同安(今福建厦门)人。宣和六年进士,绍兴中为太常丞,因忤秦桧出泉州通判。据徐蒇《韵补庐》称,棫著有《书裨传》、《诗补音》、《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楚

  • 礼论

    一卷。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撰,清马国翰辑。何承天,(字不详),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官至御史中丞。《宋书》、《南史》都有传。《南史》云:“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各以类相从,凡

  • 澹斋集

    十八卷。宋李流谦(1123-1176)撰。李流谦字无变,汉州德阳(今四川德阳市)人。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府灵泉县尉。任期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力乞补外,改奉议郎、通判潼州府事。

  • 武编

    十卷。明唐顺之(1507-1560)撰。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后视师浙江,与胡宗宪协谋讨倭寇,因功擢右佥都御史。嘉靖三十九年,卒于通

  • 静惕堂书目

    一卷。明曹溶撰。曹溶(1613-1685),字洁躬,又字秋岳,号倦圃,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御史,对宋元人文集有浓厚兴趣。是编又称《静惕堂宋元集书目》,即曹氏所藏各代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