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记
四卷。明吴甡撰。吴甡字鹿友,号耑愚,晚号柴庵,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中曾官至御史,因忤宦官魏忠贤而削籍。崇祯初官复原职,后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襄阳、荆州,崇祯帝命吴姓督师湖广,因畏惧不肯行,被遣戍金齿,明亡后卒于家,有《柴庵疏集》。此书杂叙其一生遗事,故名《忆记》。书有明崇祯年间刊《柴庵疏集》本。
四卷。明吴甡撰。吴甡字鹿友,号耑愚,晚号柴庵,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中曾官至御史,因忤宦官魏忠贤而削籍。崇祯初官复原职,后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襄阳、荆州,崇祯帝命吴姓督师湖广,因畏惧不肯行,被遣戍金齿,明亡后卒于家,有《柴庵疏集》。此书杂叙其一生遗事,故名《忆记》。书有明崇祯年间刊《柴庵疏集》本。
三十七卷。清熊宝泰(生卒年不详)编辑。熊宝泰,字善惟,一字芸眉,安徽潜山人。此书为宝泰汇辑。计有熊良巩《西园遗稿》一卷、熊文泰《四十贤人集》一卷、熊宝泰《藕颐类稿》二十卷。外集为桂之《树轩别体诗》、《
一卷。清胡清瑞撰。胡清瑞字辑五,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以进士官河间知府。胡清瑞早年学从陆王入门,晚年酷爱汉学家言而力排程朱之说。胡氏认为,四子书都受宋人所毁,而《大学》受毁尤为严重。斥责二程、朱熹名为
二卷。明游潜(约1515年前后在世)撰。游潜生平详见《博物志补》辞目。是书为明代论诗著作,其内容大多作者读诗之感受,诗论主张不多。但其主张诗应别于经、史,反对以理作诗,应属卓见。然所论诸诗,明人居其大
二卷。明邵景詹撰。邵景詹号自好子,明万历时人,生卒年不详。《觅灯因话》为仿效瞿佑《剪灯新话》所作的传奇小说集。作者在书前小引中说,与客人一起阅《剪灯新话》,随后客人讲了一些耳闻目见的古今秘闻,择录下来
又名《蜃楼志全传》 清庾岭劳人撰。此书的作者、生平事迹无考。从书中大量出现的粤东山川形势、风土人情来看,作者可能是粤地人。最早刻本的刊刻年代是嘉庆九年,大致可以确认书成于乾嘉时期,作者亦是此时期的人。
四卷。《补遗》二卷。清陈宏谋(1696-1771)编。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临桂(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雍正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皆有声。著有《湖南通志》、《训俗遗规》、《大学衍义辑要
八卷。清高岗修,蔡永华纂。高岗字仑侯,北平人(今北京市),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六年(1667)任蓬莱县知县。蔡永华,邑人,曾任河东、陕西等处都转盐运使。考蓬莱县,其原无旧志,此志为创修。高
七卷。清王原(约1703前后在世)编。王原初名深,字仲深,号西亭。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知茂名县,有惠政,官至工科给事中,因直言降职归。学以濂洛为宗,著有《学庸正讹》、《
清黄承吉合黄生所著《字诂》、《义府》为一书,各条卞间附按语,故名。黄承吉(1771-1842)字谦牧,号春谷,江苏江都县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补广西兴安知县,调知岑溪。与同县江藩、焦循、李钟
见“菉斐轩词林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