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张氏易学十一种

张氏易学十一种

西十四卷。清张惠言(1761-1802)撰。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儿童时代便能读《易》,年14作童子师。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历官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精散文,工诗词,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又与恽敬同为“阳湖派”首领。著有《茗柯词》、《茗柯文编》。治经学师惠栋、江永两家。尤精《易》学,治《易》学推崇虞翻。治《礼》则宗郑玄。清代常州经学,张惠言、庄存与贰《周易注》。虞氏《周易注》不尽依孟喜说,其发明有“互体”、“逸象”、“旁通”诸说。张惠言治经,首推虞翻《易》学。他认为虞氏《易》学,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依物取类,贯穿比附,离根散叶,后儒罕能通之。清兴百年,惠栋恢复汉学,著《周易述》,然拾掇材料太少,于《易》学不过十之二三。于是惠言广泛采集资料,逐条进行考释,纠正《易》说中的错误,弥补其缺失,作《周易虞氏义》。使《易》学恢复虞氏《易注》的宗旨。又作《周易虞氏消息》,此书实为《周易虞氏义》的续作。不过《虞氏义》为注疏,《消息》为释例。张惠言进一步推衍,发挥虞氏《周易注》之说,依象比事,解释易体、易事、易候、易言,又旁及汉魏诸儒之说,著《虞氏易言》、《虞氏易候》、《虞氏易礼》。张氏全面论述纬书之得失,以及诸儒说纬之误,作《易纬略义》。丁杰考订《周易郑注》,因嫌其太繁,由陈方正删之,而陈本又失之疏。嘉庆三年(1798),丁杰出示后定本,张惠言作序,随之参以惠栋等人诸书,进行校注,遂成《周易郑氏注》一书。张氏所作《易义别录》,虽辞单义碎,条理不够完整,然而往往通其家法,别其源流,对虞氏《易》学的传播其作用不可的低估。《张氏易学十一种》目录:《周易虞氏义》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虞氏易候》一卷,《虞氏易言》二卷,《周易荀氏九家》三卷,《周易郑氏注》三卷,《读仪礼记》二卷,《易纬略义》三卷,《周易郑荀义》三卷,《易义别录》十四卷。有清嘉庆道光间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云南财政说明书贵州财政说明书

    各一卷。清云南贵州清理财政局编。云南财政说明书首载云贵总督李经羲札催云南清政局等文,以下正文“岁入”共分十类,第一类协款,第二类田赋,第三类盐茶税课,第四类关税,第五类杂税,第六类厘金,第七类捐输、第

  • 沧州纪事

    见《甲申沧州纪事》

  • 大学注

    一卷。明蔡悉撰。蔡悉事详见《书畴彝训》条。此书诠解《大学》,虽分章立说,而不录经文,只标某某章,分章诠解经义,类似论体。书末载居身训言十则,居家训言十则。《四库全书》采御史萧际韶家藏本。

  • 读鶡冠子

    一卷。清俞樾(1821-1906)撰。此书为樾读《鶡冠子》时写的札记。全书虽仅三十余节,但其校正错误,颇有可采之处。如《天则篇》“盖母锦杠悉动者”,母作毋。《道端篇》“内有挟度”,挟作揆。《泰鸿篇》“

  • 论文偶记

    一卷。清刘大櫆(1698-1779)撰。刘大櫆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尝为县教谕。刘大櫆是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其《论文偶记》是反映桐城派文学思想观点的重要著作。刘大櫆在方苞的“义

  • 二刻礼部增补订正四书合注篇主意

    是书为前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范谦、前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刘楚元、前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余继登同纂。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冯琦证正,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李廷机删补,《合注》原为范谦、刘楚元、余继登所辑刻。

  • 会稽郡故书杂集

    八种,十卷。周树人(即鲁迅)编。丛书收会稽先贤遗著八种,内容多关风土人物。如三国吴谢承《会稽先贤传》一卷,所记诸人事,多史书之佚文,对《后汉书》等史书多有补正。其他著作为:晋虞预《会稽典录》二卷附《存

  • 元居集

    九卷。附《哀荣录》一卷。明李春熙(约1613年前后在世)撰。李春熙,字皞如,号泰阶,福建建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郎中。著有《尧居集》。是集凡九卷,诗五卷,文四卷

  • 人本欲生经注解

    一卷。晋代释道安(312或314-385)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

  • 中庸顺讲

    一卷。清丛秉肃(详见《大学顺讲》)撰。是书都依《章句》,循文敷衍,不参他说,也别无申发阐明,与所著《大学顺讲》相同。《中庸》三十三章,与《大学》相比,较为散碎。秉肃条分缕析,穿成一线,颇为用心。然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