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赋微

屈赋微

二卷。马其昶(1855-1930)撰。马其昶,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初著名古文作家、学者,被誉为桐城派“殿军。”数应乡试,不获举。三十岁以后,专治群经,兼及子史,数十年如一日。光绪末就学部聘,任编纂。宣统元年(1909)任学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参政院参政等职,拒绝袁世凯称帝策划“筹安会”遣使笼络。参与纂修《清史稿》,著作甚丰,有《周易费氏学》、《诗毛氏学》、《庄子故》、《屈赋微》等,尚有未刊稿《尚书谊诂》等,总计十八种三百余卷。《屈赋微》为研究《楚辞》专著。卷首有马氏光绪三十一年(1905)序,所释屈原诗作分上、下卷,上卷:《离骚》、《九歌》、《天问》,下卷:《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从汪瑗之说,认为《九歌·礼魂》为前十篇乱辞,不计篇数,故亦合《汉书·艺文志》二十五篇之数。每篇作品有释题,正文部分,一句或数句加以注释,引各家之说,皆标明之,以“其昶按”自立新说。韵字引各家之说皆注音,以《说文》为基础,间采他家之说。本书特点:一、突出屈原爱国思想。除在自序中加以赞述外,在释文中亦紧绕这一中心。《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马氏释:“同姓之臣,义无可去,死国之志,已定于此。”可谓马氏抓住了屈原诗作的主旨,较之忠君之说,或忠君爱国之说,更有准确性。二、广征博引,折衷己意,而立新说。本书所引由王逸起至清代计四十六家之说。引各家之说并非罗列,而是加以整理、归纳、引发。如对《离骚》“三后”之说,放弃王、朱解说,从汪瑗、王夫之、戴震等人说法,认为是楚之三后,而戴震只提出三后之名,并未说明理由。马氏引发云:“熊绎为楚始封君,若敖、蚡冒为楚人之所常诵,三后当指此。将溯皇舆之启,故述先君以戒后王。”此注使“三后”之解更为合理切情。有时自立新说,如释《惜诵》题义,引《说文》认为是“惜诵犹痛陈也,”有理有据,多为后世采纳。三、注重作品篇章结构的分析。如将《涉江》分为四段,并以“以上途中所历”,“以上贬所”,“以上引义命自安”,“以上概世”加以括意。这种简要而较准确的概括,基本揭示了诗作的层次及其关系,有益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此书颇被推崇,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称:“凡古今释屈文重要可采者,大抵略遍。由博而反之于约,可谓清代说屈赋之殿。”此书也有求新求曲而失色之处。如《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依阊阖而望予”将“望予”解为:“言(屈原)欲令帝阍依门覗望,以待己之至。”虽于文义可通,但抹去了帝阍冷漠以对的情趣,反不如王逸之注优。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合肥李国松刊《集虚草堂丛书》本,东北师范大学藏。

猜你喜欢

  • 百泉子绪论

    一卷。明皇甫汸(1498-1582)撰。皇甫汸,字子循,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年7岁能作诗,嘉靖八年(一说为四十四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因名动公卿而沾沾自喜,因此被贬为黄州推官。屡迁至南京吏部稽勋司

  • 学孔精言舍汇稿

    十二卷。明孙应鳌撰。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选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官历陕西副使,四川参政。著有《淮海易谈》。《明史·艺文志》载《孙应鳌汇稿》十六

  • 清寤斋欣赏编

    一卷。明王象晋(详见《群芳谱》条)撰。此书一卷,分六类,即曰葆生要览、曰儆身懿训、曰佚老成说、曰涉世善术、曰书室清供、曰林泉乐事,内容均采自明人说部文献。

  • 蓬州志

    十五卷,清方旭修,张礼杰等纂。方旭,桐城人,曾任蓬州知州。蓬州有志始于明,为吴德器纂辑,共十卷。其书早佚。后洪运开作志略,唯于石堰养济诸所兴作之政记之独详,他则略之。后姚莹谪居于此,亦有心修志,于蓬州

  • 论语卫氏集注

    一卷。晋卫瓘(220-291)撰。马国翰辑为一卷。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书法家。官至太保。《隋书·经籍志》集注论语六卷,晋八卷为卫瓘所注。梁有《论语补缺》二卷,为宋明帝补卫瓘缺,已亡佚

  • 小匏庵诗话

    十卷。清吴仰贤撰。吴仰贤生卒年不详,字牧驺,别号小匏庵。浙江嘉兴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官至观察。著有《小匏庵诗集》。是集卷首有光绪八年(1882)俞樾《序》。所论

  • 圣门释非录

    五卷。清陆邦烈编。邦烈字又超,平湖(今浙江平湖县)人,毛奇龄之门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原题毛奇龄撰,实是陆邦烈自撰。此书取奇龄经说及其门人子侄之说以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之非,旨在突破宋儒的门户

  • 岩栖幽事

    一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只一卷,首有陈继儒自撰小引,其中云:“吾家於陵,及华山处士,世有隐德。余辈胶粘五浊,羁锁一生,每忆少年青松白石之盟,何止浩叹息丁酉始得筑婉娈草堂于二陆遗址

  • 硕迈园集

    十卷。明蒲秉权(约1630前后在世)撰。蒲秉权,字度之,号平若,湖广永明(今湖南江永)人,生卒年未详。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任江西建昌令,举卓异,升吏科给事中,再起为两宁兵备道,转肃州副使。著

  • 东方类语

    十六卷。明朱维陛撰。朱维陛,海盐(今属浙江)人,生卒仕履不详。该书主要以类编排了汉代滑稽文学家东方朔的事迹,凡自“列传”、“别传”、“外传”以及《琐语》、《神异经》、《十洲记》等书,该书都采摭进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