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原赋注

屈原赋注

十二卷。清戴震(1723-1777)撰。戴震,字东原,休宁(今安徽休宁)人。著名思想家、学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四十年(1775)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一生喜读书,学识广博,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并精通古音、名物训诂,对经学、语言学均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朴学大师。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论》、《方言疏证》、《声韵考》、《屈原赋注》、《原善》、《原象》等。后人辑为《戴氏遗书》。戴震中年生活困窘,在困窘中撰成《屈原赋注》。“家中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面为饔飧,闭户成《屈原赋注》”(段玉裁《戴东原年谱》),可见其穷困之中完成著述的工作,精神感人。乾隆十七年(1752)书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原书刻印问世。此书由三个部分组成,《赋注》七卷,《音义》三卷,《通释》二卷,计十二卷。卷首有卢文弨序,卢序后为戴自序,卷末有汪梧凤跋文。关于《音义》三卷的作者有异说。据《安徽丛书》本《屈原赋注音义》后汪梧凤跋文云:“右据戴君注本为《音义》三卷。自乾隆十七年(1752)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兼考各本异同,……次成《音义》,体例略拟陆德明《经典释文》也。”按汪氏所言《音义》三卷为汪氏所撰。今通行本删去汪氏跋语。《音义》作者便难以考知。戴氏弟子段玉裁在《戴东原年谱》中说:“(乾隆)十七年三十岁,是年注《屈原赋》成,歙汪君梧凤庚辰(1760)仲春跋云:‘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读之……可证也……此书《音义》三卷亦先生所自为,假名汪君。’”《屈原赋注》只注释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宋玉以下楚辞作品不录注。自序称:“今取屈子书注之……名曰《屈原赋》,从汉志也。”可知是依《汉书·艺文志》所确定的二十五篇屈原作品加以注释的。其目次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音义》依《赋注》目次注音。《通释》目次以《屈原故宅》(女媭庙)为首。包括山川、历史、地名、动植物名称等一百零三个条目加以解释。《屈原赋注》的最大特点是:“指博而辞约,义创而理确”(卢文弨《屈原赋注序》)。戴震是有名的朴学大师,善于通过对文学作品章句的训释、名物制度的考订来探求作品的微旨大义,不事臆测,不尚空谈,素以简明见长。如对《离骚》全诗能归纳成十个大段,对每段以简明语言概括段旨。如第四段(“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归纳为:“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颇切文意。对词义的训释亦颇有新见。如对《离骚》中“夏康娱以自纵”。在明汪瑗拨正的解释基础上,能举诗中例子辨明“康娱”为连文,纠正旧说将“夏康”解为“夏太康”的误解。在《屈原赋注·九歌》解题中对每篇作品的背景,写作动机的简要申明,也是过去注释屈原作品所未有的作法。在朱熹《集注》认为《九章》“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的基础上,指出《抽思》作于汉北。对《离骚》一词的含意一反汉人以来说法,提出“牢骚”一声音转说,“《离骚》”犹今人言牢骚。此解未义尽是,但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启发。《音义》三卷,能标出古音读,稽考旧释,多有发明。此书的不足,往往就事论事,偏重故实烦琐考证,忽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论述及艺术成就的阐发。将《河伯》解为屈原表自沉之意,亦属臆测。此书流传较广。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歙汪氏《不疏园》刊本,北京、湖南图书馆藏。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吉林省图书馆藏。光绪十七年(1891)《广雅书局丛书》本,浙江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佩文韵府

    四百四十四卷。清张玉书(1642-1711)等,奉清圣祖康熙皇帝之命于康熙五十年编辑而成。张玉书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历官五十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

  • 三朝宸帖

    二卷。明董其昌生平见《红绶轩帖》书。此帖为明柏乡(今属河南省)吕兆熊官任凤阳巡抚时,由于其祖父、父亲及妻室等三代受到朝廷诰封,而请求董其昌作此书。该书计有诗文十六首,共二卷,且有董氏自题成书原因。与董

  • 孝经训注

    一卷。隋魏真己撰。清马国翰编辑。魏真己字号,生卒及事迹均不详。邢昺《孝经》序疏谓魏真己钜鹿人,作《孝经训注》。唐志有魏克己注《孝经》一卷,真己克己当为一人。唐明皇御注引用其义凡十二节,邢昺正义皆标明魏

  • 白云樵唱集

    四卷。《附录》一卷。明王恭撰。王恭,字安中,闽县(今福建闽侯)人,生卒年不详。王恭自称皆山樵者,为“闽中十子”之一。成祖初,以儒士被荐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旋投牒归。著有《白云樵唱集》、《凤台

  • 韵母

    五卷。明吕维祺撰。《音韵日月灯》之一。吕氏生平见“音韵日月灯”。吕氏谓字者孳乳增多者也。母之生子必本其父。父一而已,母有七,宫商舌牙之类是也。母有三十六,见溪之类是也。有开有合,分其族氏。有清有浊,辨

  • 古文孝经指解

    一卷。辑者不详。该书以宋代司马光、范祖禹之说合为一书。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宝元元年进士,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时为相,尽改新法,恢复旧制。死谥

  • 春秋四传

    三十八卷。不著撰人,当为元人所作。前有杜预、何休、范宁、胡安国四序,卷首为《春秋纲领》,综述各家议论;然后为《春秋提要》,记载春秋大事;其次为《春秋列国图说》、《春秋二十国年表》、《春秋诸国兴废说》。

  • 藏山阁存稿

    十九卷。钱澄之(1612-1693)著。钱澄之本名秉镫,字幼光,更字饮光,安徽桐城人。明诸生,弱冠时,以诋阉党闻名,崇祯时以明经荐于京师。入清后,杜门课耕,自号田间老人,有《田间集》。是集凡十九卷,有

  • 重楼玉钥

    二卷。清郑宏纲(1727-1787)撰。郑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世医出身,先祖即从医。父郑子丰得闽人黄明生所授喉科秘书,遂精喉科,后代亦多以喉科名世。因其居所名“南园”

  • 宝晋英光集

    八卷。宋米芾(1051-1107)撰。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龙门居士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北宋书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因母侍宣仁后,补为浛光尉,历知雍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