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大传注

尚书大传注

① 三卷。清孔广林辑。本书没有序例,卷一、卷二为《尚书大传》之注,卷三为《略说》,卷末附有序目,其分篇也全部按照《汉书·艺文志》。所引传及注,也都一一注明出处,比二卢本更完善。陈寿祺极称孔本之善。不过,其中错误也不少,如“遂践奄”一条应在《大诰篇》中,孔广林误引之入《成王政篇》;“祭之为言察也”一条,《太平御览》引作《周传》,孔广林入之《略记》;此外,孔氏还有一些误改及遗漏之处。本书以学津讨原本问世。② 一卷。汉郑玄注,清黄奭辑。在黄奭之前,辑录《尚书大传》之郑注者,有孔广林和袁钧的两个本子,“传”文与“注”文都注明出处。两本相较,孔本稍简略一些,袁本较为详尽。黄氏所辑《尚书大传注》之体例,与孔、袁二本相同。所辑之“传”文,与袁本相比各有详略之处。所辑郑注虽然不多,但比袁本稍详,如“西度柳谷”一句之下,多“五色聚为柳,日入时见五色”十一字;开篇从《玉海》转引《中兴书目》增序“盖身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欧阳生、张生从学焉,音声犹有伪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伏生终后,数子各论之曰‘传’。刘子政校中书,奏此目录,凡四十一篇。玄铨诠为八十三篇。”共一百零八字,也都是袁本所没有辑录的。此书有通德堂经解本。③ 三卷。汉郑玄注,清袁钧辑。袁钧字秉国,一字陶轩,号西庐,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清代中期学者。乾隆拔贡,嘉庆初年举孝廉方正,后主稽山书院。袁钧聪颖过人,工诗、古文、辞,治学崇尚汉学,尤深于郑玄之学,有《郑氏佚书》、《四明文献征》及《近体乐府》等。袁氏所辑郑注《尚书大传》,依《隋志》作三卷,书中所举之“今本四卷”,是指雅雨堂本。书中多次称引之《考异》,则是抱经堂本。袁钧根据这两种本子来校补郑注之伪漏,且每条都注明出处,间或还附有考证。每条之下多有袁尧年的案语,袁尧年乃袁氏族曾孙。袁钧辑录较为审慎,后袁尧年又根据陈寿祺本来加以补充,对于陈本之增删,也多有意义。如陈本传文混淆不清者,重新为之考定;不十分确当者,则删除不录;此外,还补充了不少陈本所无者。此书为清人辑录的《尚书大传》郑注的较为完备而又较有学术价值者,它最早刊布于光绪甲申(1884年)郑氏佚书中,先于皮锡瑞作疏证十二年,可惜皮锡瑞未见此书,故无由借鉴之。

猜你喜欢

  • 春秋义类

    不分卷。清梁鸿翥(详见《春秋条辨》)撰。该书附在《春秋条辨》之后,分为人伦、政治、世运、天道四类。作者认为前人解《春秋》,失《春秋》之义者有二端:一为割裂之弊,二为面择之弊。该书意在分类为编,以阐明《

  • 安吉施氏遗著

    七卷。清戴翊清、朱廷燮合辑。戴翊清,字竺青,乌程(今浙江省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朱廷燮字莲夫,归安(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二人将其亡友安吉施寿民及其子施旭臣所著诗文五种即:《静学庐遗文》、《静学

  • 东山草堂迩言

    六卷。清邱嘉穗(生卒年不详)撰。邱嘉穗,字实亭,上杭(今福建省上杭县)人。康熙举人,官归善知县。著有《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陶诗笺》、《东山草堂文集》等。《东山草堂迩言》是邱嘉穗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

  • 平养诗存

    二卷。附《平养联存》一卷。清王补(见《平养文待》条)撰。此诗集共二卷,附录《平养联存语》一卷。王补颇能古文,且功力尤深,然诗却非其所长。如《涟水舟中口占》:“惊洲得读咏史诗,不灭义山与微之,琳琅千首未

  • 说岳全传

    二十卷八十回。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钱彩字锦文,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金丰字大有,福建永福人。二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据有关资料推测,钱、金二人约生活在清雍正、乾隆年间。《说岳全传》全称《精忠演义说本

  • 载花舲

    清徐士俊(详见《香草吟》条)撰。共三十二出。最末出《浆水令》尾声载云:“曲波园七种新编定,还有《香草吟》未曾求政,待我回到稽山待请评。”是《香草吟》成在《载花舲》之后,所谓曲波园七种不知是传奇否,今所

  • 垂世芳型

    十三卷,清金维宁撰。金维宁字德藩,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康熙年间举人,著有《秋谷杂编》。《垂世芳型》最初名《连珠汇校》。系作者从历代事迹中选取若干,每人立一传加以论断评说,相当于通史的形式。郑重欲为之

  • 二冯评点才调集

    十卷。清冯舒(1593-1649)、冯班(1604-1671)评点,由其侄冯武合刊。冯舒字己苍,号默庵,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清初为人构陷,死于狱中。后人辑有《默庵遗稿》。冯班字定远,号钝吟,冯舒胞弟

  • 石龙庵诗草

    四卷。附刻 二卷。明徐学诗(1517-1567)撰。徐学诗字以言,别号龙川,上虞(浙江绍兴)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选郎中。以劾严嵩父子罢职。隆庆(1567)初起南京通政司参议,

  • 纲目订误

    四卷。清陈景云(详见《通鉴胡注举正》)撰。朱熹《通鉴纲目》成后,为其注释、补遗、订误者有宋尹起莘、周密,明张自勋及清芮长恤等。然诸家之说,或不甚确切,或有漏略。景云之书采摭诸家所未及,悉引据前史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