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孙溪朱氏经学丛书十三种

孙溪朱氏经学丛书十三种

三十八卷。清朱记荣编。朱记荣,生卒年与事迹均不详。南北朝时,经学分成南学和北学。隋唐统一后,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加之南北经学的不同对科举取士多有不便,欲将异说纷纭的经义统一起来,便召见国子监祭酒孔颖达撰订《五经正义》,颁行全国。这就是我国经学史上最早的经学总集。到了宋代,则有朱熹的《四书集注》,自此编定经学集子的风气便开始盛行。至清代,则有纳兰性德,搜集唐宋元明说经之书中罕见者,刊为《通志堂经解》一千八百余卷。后钱仪吉出示所藏之书,并搜录宋元以来诸家解经之书,补刊《通志堂经解》未收之书,名曰《经苑》。另有张金吾出其家中藏书,并广泛搜集群籍,今古并蓄,采宋元以来经说八十余种,手定《诒经堂经解》一千四百三十六卷,以补《通志堂经解》之缺。至嘉庆、道光间,阮元任湖广总督之时,在广州创立“学海堂书院”,网罗清代经学家的著述,汇刻《学海堂经解》、《皇清经解》等。自嘉道至光绪间,其间近百年,经学家辈出,著述丰富,若不将他们的著作搜集起来,进行刊刻,就有散佚的可能。同治年间,浙江的戴望、俞樾商定续刻《经解》目录,此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奏请刻印此书。但不久,曾国藩去世,此事便搁置下来。至光绪乙酉年(1885年),王先谦任江苏学政,设南菁书局,仿阮元《皇清经解》的体例。编刊《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朱记荣之书,在王先谦刊刻《皇清经解续编》之前,多收集清代以前没有刊刻的解经之书,以及近人的字学佚书。如宋赵德的《诗辨说》也刻入此书。另外还刻入了清代罕见之书,如冯登府的《十三经诂答问》就是用原稿刊刻的。可见此书的刊刻,保存了不少散佚在民间的经学书籍。它虽然不如《皇清经解续编》内容详备,但是在私人辑书中,也算是难能可贵,不可多得之书。目录:清李富孙辑、朱记荣校刊《李氏易解剩义》三卷,清宋咸熙辑《古易音训》二卷,清丁晏撰《尚书余论》一卷,宋赵德撰《诗辨说》一卷,清诸锦撰《飨礼补亡》一卷,清陈奂撰《公羊逸礼考征》一卷,清沈涛撰《论语孔注辨伪》二卷,清施彦士辑《读孟质疑》二卷,清任兆麟撰《孟子时事略》一卷,清庄述祖撰《弟子职集解》一卷,清惠栋撰《九经古义》十六卷,清冯登府撰《十三经诂答问》六卷,清陈倬撰《经笔记》一卷,有清光绪间江苏吴县朱氏家塾刻本行世。

猜你喜欢

  • 文选纂注

    十二卷。明张凤翼(1527-1613)撰。张凤翼字伯起,号灵虚,长洲(今江苏南京)人。嘉庆四十三年(1564)举人。张凤翼著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灌园记》、《虎符记》等(合为《阳

  • 昌化县志

    ①五卷。清方岱、璩之璨纂修。方岱,直隶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吏员,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知县。璩之璨,河南孟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知县。此志为方岱修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 香草校孟子

    一卷。清于鬯(1854-1910)撰。于鬯字醴尊,号香草,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有《说文取墨》、《香草校书》等二十三种。是书只《梁惠王》、《公孙丑》两篇。所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谓象人两字合为

  • 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

  • 史伯平先生所著书

    二种,二卷。清史致准(详见《尚书绎闻》)撰。二种为《尚书绎闻》一卷、《读左评录》一卷。两种本辞典均有专条介绍,可参阅。有光绪年间刊本。

  • 孔门弟子列传补编

    一卷。清张承燮撰。承燮,清末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以《史记》为主,而参以《孔子家语》,旁采《礼记》、《左传》、《论语》、《大戴礼记》、《孝经》等书,间加考证而成,共收孔门弟子八十人。书刊于光绪二十

  • 寿宁县志

    八卷,清赵廷玑修,王锡卣纂。赵廷玑,字浚之,浙江山阴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寿宁县知县。王锡卣,寿宁县儒学教谕。考寿宁县志,创修于明景泰间。二修于嘉靖二十七年邑令张鹤年。三修于万历二十三年邑令戴

  • 中庸本解

    二卷。清杨亶骅(详见《古本大学辑解》撰。是书首有自序,序后又有提要。言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每段提掇人字,都以阐明“道不远人”之旨。书中也参用朱注及诸

  • 武昌纪事

    二卷。清陈徽言(?-1857)撰。陈徽言,字炯斋,剑川(今云南省大理)人。曾任国子监典簿。《武昌纪事》卷一以日记体记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武昌、汉阳始末;卷二为杂论,记载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

  • 周易介

    四卷。清单维撰。维字宗四,号潍村,山东高密举人,尤重实学,于经史子学悉探奥蕴。曾与李长麟、王立性等结诗社于李氏南园,后司德州训导,迁濮州学正。此书只释上下经,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皆无注。以宋儒义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