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游漫记
四卷。明董传策撰。传策事迹见《奏疏辑略》条。该书是其因弹劾严嵩而贬谪南宁时所作。书名“奇游”取苏轼诗语。苏轼有《谪儋耳渡海诗》,中云“老使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书取此名有借喻之意。书中卷一曰出戍道经,卷二曰楚南结缆,分记自京城至广西途中所经过之地方的情况。卷三曰粤徼征次,卷四曰行役载途,记在谪戍地所游历之地方的情况。末附有方瑜《南宁青山记》,吴时来《混混亭记》,陈大纶《洞虚亭记》。
四卷。明董传策撰。传策事迹见《奏疏辑略》条。该书是其因弹劾严嵩而贬谪南宁时所作。书名“奇游”取苏轼诗语。苏轼有《谪儋耳渡海诗》,中云“老使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书取此名有借喻之意。书中卷一曰出戍道经,卷二曰楚南结缆,分记自京城至广西途中所经过之地方的情况。卷三曰粤徼征次,卷四曰行役载途,记在谪戍地所游历之地方的情况。末附有方瑜《南宁青山记》,吴时来《混混亭记》,陈大纶《洞虚亭记》。
二十卷。明李文凤撰。李文凤字廷仪,宜山(今广西省宜山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司佥事。《越峤书》主要记述了洪武至嘉靖年间安南(公属越南)事迹。朱彝尊《曝书亭集》有《越峤书》跋,
二卷。清林庆炳撰。庆炳字耀如,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林昌彝之子。自宋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经,作注解者,数百家,博览者穷年莫殚,且其中醇驳互见,重复不一。是书约为二卷,仅
①四卷。清蒋起龙纂修。蒋起龙,广西桂林府全州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四十三年(1704)任夏县知县。其志创修于明弘治年间知县姜淡,一修于嘉靖间知县钟恕,二修于万历间知县高奎,三修于康熙十一年
三十六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先儒之说《春秋》,主要在阐发义例,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始以五礼总贯《春秋》之事,元吴澄《春秋纂言总例》因之,然皆为草创,粗具梗概而已。此书即采二书之体例,分
八卷。清末谢维岳撰。谢维岳字龙山,邵阳人。作者认为周易有象、数、理三种内涵。对《周易》的诠释也必须象、数、易分解。“易言象者十之五六,言数者十之一二,直言其理者十之七八。不知象数理者,不可与明易。混同
十三卷。明梅鼎祚(1553-1619)编。鼎祚字禹金,安徽宣城人。守德子,以古学自任,诗文博雅,王世贞尝称之,申时行欲荐于朝,辞不赴,归隐书带园,构天逸阁,藏书著述其中。有《才鬼记》、《青泥莲花记》、
三卷。宋寇准(961-1023)撰。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北宋大臣、政治家。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任宰相。寇准参决政事,正直敢言,为太宗所信重,尝以魏征相比。晚
五册,十七种,八十一卷。清夏炘(详见《诗章句考》)撰。全书所收多为经学著作,如《檀弓辩误》三卷、《读诗札记》八卷、《诗章句考》一卷、《朱子诗集传校勘记》一卷等。其中有些本书有专条介绍。另有《养疴三编》
“坤灵图”一作《灵图》。《易纬》之一。已佚。撰者不详。孙珏说此书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籍考》著录一卷。仅存论乾、无妄、大畜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连璧”数语。缺漏散佚颇多。辑本有《四库全书》本、聚珍版
二十五卷首一卷,清王好音纂修。王好音,太湖人,曾任洪雅县知县。洪雅县志,始于明天启间,为县令陕嗣宗所修。清康熙中县令吴一蜚、雍正中县令劳世沅先后增辑。王好音任县令后,时大府檄调各州县志,因又广搜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