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平县志

太平县志

十八卷。清庆霖修,戚学标纂。庆霖字旭亭,长白人。戚学标字鹤泉,原任河南涉县知县。《太平县志》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全书十八卷,十三志,为地舆、建置、赋役、学校、祠祀、军政、庶政、职官、选举、人物、古迹、艺文、杂志。凡六十四目。地舆占二卷,人物艺文各占三卷。此志考证明确,凡例篇目悉依戚学标志,略有变更,复增考异、补遗、附录诸目,以纠旧志之失,拾前志之遗。现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①八卷。清张学都纂修。张学都字慢亭,顺天府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任太平知县。按太平县志创修于明初,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罗潮,取旧志增订为十卷,万历十一年(1475)邑人王休复再为纂订。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何炜然重修,二十一年(1682)知县吴轸又重修。此编为张学都掌太平县时,重新整修,卷数未改,类目加严。稿成未刻而张离任,雍正二年(1724),知县刘崇元,又取其成稿,径题己名付梓。考其书全为学都纂修,惟卷二营建志增自制《御箴楼诗》一首。《太平县志》雍正三年(1725)刻本。此志以科第、封荫均入选举志中,都邑、古迹二目分隶世代志中,其体例甚特殊。此外,选材精审,繁简得当。如隋朝的王通、唐朝的王勃等此编不但于人物志中,搜罗详备,更于艺文志中,独仿史志专门记载乡贤著作,使人一目了然。此志堪称本邑各代之名著,甚为难得。②十六卷,首一卷。清李炳彦修,梁栖鸾纂。李炳彦字石圃,北平(今北京市)人。道光二年(1822)掌太平县,五年(1825)此志告成。全书十六卷首一卷,分十六门,分为: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三坊里志,卷四学校志,卷五秩祀志,卷六典礼志,卷七赋役志,卷八职官志,卷九武备志,卷十选举志,卷十一人物志,卷十二列女志,卷十三艺文志,卷十四古迹志,卷十五祥异志,卷十六杂记志。卷首有图考。此志取材甚丰,考叙详密。对旧志疏略而实关重要的事,此志均加补述。如卷一舆地志中附有气候一门,旧志全无记载。此志补叙详明,并附有小序,说明气候对于宰治临民如何重要,同时大量搜集民间俗语,借资证明。如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然卷十三艺文志中,仅录诗文,将旧志所载乡贤之著作,一一删去,概不收入,实为不该。③十四卷,首一卷。劳文庆、朱光绶修,娄道南纂。劳文庆,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朱光绶,浙江吴兴县人。光绪初年,朱光绶掌太平县,适朝廷诏修通志,各州县编辑邑乘,以备采用。光绶刚采访完竣,开始编辑,时逢有檄调任。劳文庆继任后,重新续纂,至光绪八年(1882),始付梓印行。《太平县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此志纯为增续道光李炳彦志而作,与旧志体例基本相同。旧志分十六门,此志分十四门,其中将旧志卷三坊里志改为纪恩志;将旧志古迹志、祥异志并入杂记志中,子目基本承袭,出入甚少。然此书较旧志完美处,即在艺文志中,不仅收录诗文,而且尚有书目一小卷,保存了邑地的文献。

十卷首一卷,清杨汝偕纂修。杨汝偕,毕节人,进士,曾任太平县知县。太平县旧无志。清初程溥任县令后,始修成志乘一部。然其书不传。嘉庆中李恒嘉复事编纂。而书成又毁于兵燹。杨汝偕任县令后,则手辑兹编以续之。《太平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共十卷首一卷,分为三十四目,皆遵省颁修志之规矩。此志广搜博采,体例完备,所记实事求是,无所矜饰。惟其文笔平平,时显罗嗦。

猜你喜欢

  • 燕几图

    一卷。作者不详。旧本题宋黄伯思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者考证,黄伯思北宋人,其生卒年代与是书自序中所题的年代不符,序末的题名,以字为名,以名为字,尤其谬误,故编撰者认为是书“殆后人所依托”。《燕

  • 病榻遗言

    二卷。明高拱(1512-1578)撰。高拱,字肃卿,新郑人。累官累仕,官上柱国,大学士等。神宗时,为张居正、冯保所排挤,解职归田,后数年卒。高拱学问广博,著述甚富。有《春秋正旨》、《高文襄公集》四十四

  • 刘子

    十卷。又名《新论》、《刘子新论》、《流子》、《德言》等。关于此书的作者,历代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有的认为是梁东莞(属今山东沂水)刘勰撰;有的说是北齐阜城(属今河北冀州)刘昼撰。也有人主张作者是汉刘

  • 说文解字索隐

    一卷,补例一卷。清张度(生卒年不详)撰。张度字叔宪,又字吉人,号辟非,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张氏以不知六书不得谓之识字,不知《说文》之例不能明《说文》之谊,作《六书索隐》以求识字,作《说文补例》以求读

  • 博罗县志

    十四卷。清陈裔虞纂修。陈裔虞,陕西蒲城人,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任县令。明宣德间韩晞纂县志,久已不传。崇祯三年(1630)韩日缵手辑成书,县始有志。康熙间县令陶敬续修。陈裔虞任博罗知县,适逢修郡志,令所属预

  • 无事为福斋随笔

    二卷。清代韩泰华(生卒年不详)撰。韩泰华字小亭,钱塘(浙江杭州)人,道光时官居潼关道。此书是作者的札记,没有一定体例,也未分类,所记涉及面广,有金石、版本、掌故、地理、名人逸事、方言俗语、诗文典籍考证

  • 标孟

    七卷。清汪有光撰。有光字谦子,安徽新安人。是书首有曹贞吉序及有光自序,题曰《标孟》,行间有评,每节后又有总评,颇能发挥妙蕴。自序言“当今之世,而不急急焉以文诱人,则孔孟或几乎息”。其意欲学者沿袭孟子之

  • 文选考异

    四卷。清孙志祖(1737-1801)撰。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问世以来,流布极广。社会通行的注本亦为不少。孙志祖则认为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的毛氏汲古阁刻本只载“李(善)注”一家,字句讹误脱衍、杂驳之处太

  • 何之子

    一卷。明周弘(生卒年不详)撰。周弘,字元孚,麻城(今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为顺天通判,上疏指斥朝贵,谪代州判官,不久任尚宝司丞、少卿。大兴水利。以将材荐哱承恩等。哱承恩等反,坐谪。投

  • 朱九江集

    十卷。首一卷。清朱次琦(1806-1881)撰。朱次琦,字子襄,号稚圭。咸丰间以进士知襄陵。旋隐居九江乡。以启迪后世为务,学者称为九江先生。工八法。晚年生病时,尽燔其稿,人得其寸纸只字,珍以为宝。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