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天问天对解

天问天对解

一卷。明杨万里(1127-1206)撰。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宋高宗时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孝宗时任广东提举平茶盐、提点刑狱等职。正直爱国,主张抗金。曾屡次上书指摘朝政,忤权相韩侂胄,因此罢官家居十五年,忧愤而死。诗初学江西诗派,后取法王安石及晚唐诸家,构思新巧,语言新鲜活泼,畅达易晓,自成一家,号称“诚斋体”。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以写田园风光为主,亦有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天问天对解》是他研究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的重要作品,收入《诚斋集》卷九十五。《天问》是屈原的作品,《天对》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柳宗元是以“对”的形式逐节回答《天问》所问的问题。此书对《天问》、《天对》一并注释。其体例是:先列《天问》一段原文再加注释,再列《天对》回答的部分,并加以注释;间杂王逸《楚辞章句》的注释,稍加评论。自《天问》面世之后,只有柳宗元对屈原提出的各种宇宙、历史、神话诸问题作出回答。柳氏通过对答,继承发展,有时也批判了屈原在《天问》中表达的思想。它与《天问》在我国科学史上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所以杨氏将《天问》、《天对》合解是从实际出发的。通过两书的参照、互补,对两书都可以做出深入的阐发。《天问天对解》基本是根据《天对》来解释《天问》的,有时也在柳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表明自己针砭、讽刺之意。如注“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杀身”,便进一步发挥成败在于人事,非天命的思想,并斥责小人坏国。尽管如此,此书仍有一定价值。一、疏通了《天问》、《天对》的艰难文字,有助于后人的理解。二、此书是较早从《楚辞》中分离出的单独注释本。对《天问》研究自成体系,有较大影响。此书对《天问》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著作。三、此书是较早对《天对》加以注释的著作,对研究《天对》具有史料价值,以《天对》原文与《柳河东集》中《天对》相较,使柳宗元集中《天对》版本更加完善。因杨氏是遵柳氏《天对》而注《天问》,柳氏之误亦被杨氏因袭,如将“雄九首,倏忽焉在”之“倏忽”,解为南北海二帝,与《天问》句意不合,实属误解。《天问天对解》载《诚斋集》中,至明代始有单行本。明崇祯十年(1637)古香斋刻本,清华大学藏。同年毛升、林学本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圣学逢源录

    十八卷。清金维嘉(生卒年不详)撰。维嘉号潜川,休宁(今属安徽省)人。《圣学逢源录》系其讲学之语。“逢源”即探寻起源,全书分十八类,每卷为一类,卷首拟立六字标题,并分别标注深造篇第几字。是书全为维嘉讲学

  • 傲轩吟稿

    一卷。元胡天游(?-1367)撰。天游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岳州平江(今属湖南)人。生当元季乱世,隐居不仕。邑人艾科为其作传,传称其七岁能诗,已具作者风力,名籍籍一时,视伯生、子昂,不

  • 诗经旁通

    十五卷。元梁益(生卒年不详,据《元史》记载,享年四十六岁)撰。梁益字友直,号庸斋,祖先为福州人,又自号三山。江阴(今属江苏)人。梁益博通文史,一生不仕,教授乡里,广收学徒。“学术醇正,为世师表”(《元

  • 礼经旧说

    十七卷。刘师培(1884-1920)撰。刘师培,近代著名学者,字申叔,号左庵。1917年为北大教授,1918年任《国故月刊》总编,反对新文化运动,对经学、小学、汉魏诗文都有精深研究,擅长骈文,著述甚丰

  • 续礼记集说

    一百卷。清杭世骏(1697——1772)撰。杭世骏,字大宗,堇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经、史学家。举雍正乡试,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纂《三礼义疏》。改御史,条上四事忤旨,下

  • 读左琐言

    一卷。清倪倬撰。倬字云庄,一字汉甫,青浦(今属上海市)人。笃学嗜古,钻研经典。著有《农雅》、《我我书屋吟稿》、《存善堂文集》等。此书是他的读书笔记。他依据古代经典,辨证诸家《左传》注疏的误说,确有所得

  • 读经如面

    一卷。清沈豫撰。此书有《尚书》十六条,《诗经》四十二条,《春秋》三十条,《周礼》六条,《礼记》四条。之所以不涉及《易经》,是因为另外著有《读易寡过》。诸条大率约举义理,无甚精粹。其中有的是习见的见解,

  • 摸鱼子

    高爱山隐居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睛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沙浦迥。看野火涵波,隔柳横孤舴艇。眠鸥未醒。甚占有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还重省。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林间即是长生

  • 读史津逮

    四卷。清潘永圜撰。潘永圜字大生,金坛人,著有《宋稗类钞》。《读史津逮》成于康熙年间,将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帝王分为三类:属正统者标曰世纪;属偏霸者标曰世次;僭伪叛乱及藩镇标为本末,皆详其世系,力标事实,

  • 周易张氏义

    一卷。辑佚书,晋张轨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张轨字士彦,汉常山王张耳十七世孙,官至凉州刺史。其事见于《晋书》本传及崔鸿《十六国春秋》。张璿《周易集解》中有《张轨易义》,列入二十二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