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卷。清杨兆蟾(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杨兆瞻字又平。江西瑞金人,生卒年均不详。本集前有杨兆蟾自序。《自序》说,其著文三百余首,淘汰其三分之二交付刊印。此抄文均为杨兆蟾自定。张尚瑗《序》称,“其文似
七卷。元郑滁孙撰。滁孙字景欧,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宋景定间(1260-1264)进士,曾知温州乐清县,迁宗正丞、礼部郎官。入元以后,因推荐而被授予集贤直学士。《元史·儒学传》具载其事迹,可参看。该书
一卷。清程际盛(生卒年不详)撰。际盛原名炎,字奂若,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著作尚有《说文引经考》、《续方言补正》等。此编乃是专门辑录考释《说文》中用以说解字义的古语之
二十卷。干宝(?-336)撰。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新蔡县)人。他是东晋初著名史学家,以才学著称,召为著作郎。元帝时任佐著作郎、领国史,因家贫求为山阴令,后迁为始安太守、散骑常侍,干宝少时勤学苦读
四卷。清洪亮吉撰。洪氏生平见“比雅”。洪氏与孔氏同时。《汉魏音》刺取汉魏诸儒传注中音读之字,凡数千百条,以《说文》旧部类聚区分之;并以《说文》所无者附见于后。《说文》所有,后讹为他字者,注云某字本某字
四卷。明代释圆澄撰。圆澄生平事迹详见《云门语录》辞条。《楞严经臆说》一书,是对《楞严经》的注疏。《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除《楞严经》外,还有《大佛顶首楞严经》
二十一卷。清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事迹见《南唐二主词校》辞条。此因唐五代词流传者少,遂辑录《南唐二主词》、温庭筠《金荃词》、皇甫松《檀栾子词》、韩偓《香奁词》、和凝《红叶稿》、韦庄《浣
三卷。三国魏曹丕(187-226)撰。曹丕字子桓,曹操长子,曾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立为魏太子,曹操死后为丞相。公元220年,代汉自立,国号“魏”。曹丕博学多才,《三国志》卷二《文帝纪》称他“好文学
一卷。清何桂珍(1817-1855)撰。桂珍字丹畦,云南师宗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募勇征讨捻军,被杀,谥文贞。是书系访周兴嗣《千字文》四言韵语体例编撰的小学训蒙读物。自“懿惟
未分卷。孔尚任撰。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康熙六年(1667年)秀才,以捐纳为国子监生。二十三年授国子监博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