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夏小正补传

夏小正补传

一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朱骏声,字丰艺,号允倩,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官黟县训导,咸丰元年(1851)进京,进呈所著《说文通训定声》等四十卷。得咸丰帝赏识,赏国子监博士衔,随即升扬州府学教授,其称病未赴任。朱氏博学多通,尤精文字训诂,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大十四卦经解》、《尚书古注便读》及是书等。是书大旨,以为纪候之书以《夏小正》为古,其收在《大戴礼记》中,而《大戴礼记》汉以后不立于学官,书不尊显;至宋傅崧卿厘订其经传,其书方为世人注意,此后注者渐众,然传文仍有未详,所以折衷诸说为之补缀,以明其经义。是书不称训释,而名《补传》,可见朱氏自视甚高。朱氏兼长推步,明通象数,于《夏小正》星宿推论颇精,又自正月至十二月,每月之后,补加月建,以之明夏时也。又于物候各文下,并举《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月纪》、《逸周书·时训解》、《淮南子·时则训》诸书,互校异同。其释名物,博采众长,务求恰当;不拘泥于陈言,多生新义,如释“时有後风”,谓“後读为陵,高也;风至春,自下上升,故纸鸢因之而起,葛洪所谓风高者道远也”;又释“汉案户”,谓天河,“秦西以远镜测之,小星无数,合而成光”,此与近代天文学相合,想其当时,实为难得。《传经室文集》中载作此书之序,中谓《夏小正》传文似出公羊、谷梁二子手笔,而非戴德所著,因为《大戴礼记》皆述而不作,不应独释《夏小正》。是说未必正确,但颇能发人深省。是书不足之处为,补传中方言俗语杂列其间,与其《补传》不能相符。是书有光绪八年(1882)临啸阁刊朱氏群书本。

猜你喜欢

  • 关氏易传

    一卷。旧本题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关朗字子明,河东人。蕤字大宾,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人。该书《隋志》、《唐志》都没有著录,晁公武《读书志》认为李淑的《邯郸图书志》才开始著录。《中兴书目》中也有这部书

  • 寻乐堂四书讲义

    八卷。清何昱撰。昱字子昭,一字质夫,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昱乐以程朱为归,对《大学》的明德,《中庸》的性道,《论语》的学习,融会贯通,多所发明。尝谓:“自汉唐而还训释四书者,不啻数十百家,而洞见大道

  • 正论

    见《崔氏政论》。

  • 灵岩山人诗集

    四十卷。《年谱》一卷。灵岩山人集,清毕沅(1730-1797)撰。毕沅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授修撰。官甘陕甚久,后累官至湖广总督。其治

  • 骊山集

    十四卷。明赵统(约1550前后在世)撰。赵统生平详见《杜律意注》条。是集为杨光训编订。集中自称:“嘉靖丁未(1547年)误仇陷狱,近三十年,多为诗。万历癸酉(1573年)恤归,仍岁为一集。”故是集中赋

  • 经义质疑

    ① 八卷。清陈梓(1683-1759)撰。陈梓字俯恭,又字古铭,号一斋,别号客星山人,又号天中古民,余姚(今属浙江)人。曾从张履祥弟子姚瑚游。雍正元年举鸿博,不赴;二年举孝廉方正,不就,以布衣终。平生

  • 栲栳山人诗集

    三卷。元岑安卿(1286-1355)撰。安卿字静能。余姚(今属浙江)人。所居近栲栳峰,故自号栲栳山人。终身贫困,然志行高洁。此集为安卿邑人宋禧编辑。禧初名元禧。明洪武间应召修《元史》,为安卿题像,叙其

  • 别本攻媿文集

    三十二卷。诗集十卷。宋楼钥(1137-1213)撰。楼钥,字大防,号攻愧主人。鄞县(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累官太府宗正寺丞,出知温州。其所撰《攻媿集》,原集一百二十卷,至清稍有阙佚,

  • 儒林宗派

    十六卷。清万斯同(详见《庙制图考》)撰。本书记孔子以下迄于明末儒家各派授受源流,各以时代为序,其上无师承后无弟子者,则列入附录。所列仅及人名、字号、师承与弟子,间有籍贯,而无事迹。自朱熹《伊洛渊源录》

  • 浑然子

    一卷。明张翀(生卒年不详)撰。张翀,字子仪,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刑部主事。因痛恨严嵩父子专权乱政,而抗章劾之,结果被逮下诏狱拷讯,谪戍都匀。穆宗嗣位,召为吏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