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五十一卷,今本三十卷。宋王当撰。王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自幼好学,举进士不第,元祐中,以苏辙荐,任龙游县尉。蔡京知成都,举为学官,不就。及京为相,不复出仕。卒年72岁。精《易
十二卷,首一卷。清李垒纂修。李垒,邑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曾任湖北通城县知县。金乡县志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县令沈渊重修后,乾隆间又重修一次,其后近百未有续修者。在此期间,社会、风俗、经济
二十一卷。清戴大昌(详见《四书问答》)撰。是书前有白熔序及自序,自序谓毛氏非以阐书义为心,而以攻朱注为事。凡于朱子用注疏为是,其或旁采汉书诸儒及宋人说者,则并訾其原说之失。朱注依用《仪礼》者,则谓《仪
七卷。明赵鸿赐(生卒年不详)撰。赵鸿赐,字承元,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明嘉靖中副都御史赵钱之子。此书共七卷,杂引佛经及释子语录,而以圣贤之经传互相辨证,大旨以援墨入儒为主。
见《吕氏杂记》
十卷。见《隶法纂要》。
十二卷。清杨楚枝修,吴光纂。杨楚枝,云南太和县人,举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知州。旧志在宋代有《湟川集》,漫不可考。明弘治间,知州夏镐始修,万历、顺治、康熙间续有编辑。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
四卷。清郭振遐(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郭振遐,字中洲,汾阳(今山西冀宁)人,寄居扬州,生卒年均不详。振遐有大志,以大禹、颜回自比,工诗,颇率易。著有《禹门集》六卷。是集《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
二卷。清彭梦日撰。梦日以字行,湖南湘乡人。他认为春秋地名见于《左传》中最多,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释地号为详赡,但还阙五百六十五条。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以杜预注已赅备,只略挈其要,但也时有违异。杨士勋
一卷。明袁仁(详见《尚书砭蔡编》)撰。袁仁认为,胡安国由于激愤王安石之废《春秋》于学官,于是承皇帝之命而作传,其目的在匡时,故多借题发挥。虽然胡氏用意是好的,但却不合于经义。袁氏此书即专门驳正胡氏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