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或问

四书或问

三十九卷。宋朱熹撰。朱熹事见《四书章句集注》条。朱熹既作《四书章句集注》,复以诸家之说纷纭,因设为问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书。此书有《大学》二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非成于一时。《中庸或问》原来与辑略一起附于章句之末,《论语》、《孟子》则各自为书。后来四种书合为一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于《大学或问》用力最久,也最为满意,称其“比旧时已极详密”。他对《中庸或问》不太满意,称“缘前辈诸公说得多了,其间尽有差舛处,又不欲尽驳难他底,所以难下手。不比《大学》,都未曾有人说。”(见《朱子语类》)至于《论语或问》和《孟子或问》,则与集注和语类之说颇多抵牾,后人或遂据或问以疑集注,不知集注屡经修改,至老未已,而或问则无暇重编。朱熹对或问也并不满意,并且也不讳言或问、集注前后不相应。或问成书后原来并未发表,书商私自刊行,为此曾请官府追索书版。有清刊本传世。

猜你喜欢

  • 冥通记

    四卷。梁陶弘景(详见《古今刀剑录》)撰。《四库提要》著录此书,题“梁周子良撰”,不确。《冥通记》,原名《周氏冥通记》,又名《周氏玄通记》。此书第一卷有周氏略传,称周氏即周子良,字元和,本河南人,寓居丹

  • 通鉴纲目测海

    三卷。元何中(1265-1332)撰。中字太虚,一字养正,抚州乐安(今属江西)人。年少钻研古学,家藏书万卷,手自校雠,与门人讲述《易》、《春秋》之学。至顺二年(1331),行省请讲授于龙兴路(今江西南

  • 元西湖书院重整书目

    一卷。元胡师安撰。胡师安,生卒年不详,目录学家。《元西湖书院重整书目》系西湖书院的元代藏书目,也含有宋以来的官府书籍,仅著录书名。经部五十一种、史部三十六种、子部十一种、集部二十四种,共著录一百二十二

  • 新列国志

    一百零八回。明冯梦龙(详见《古今小说》)编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述自西周宣王至秦统一的历史故事。书在余邵鱼《春秋列国志传》基础上创作而成,但变动很大。余氏所作只有二十八万字,冯氏扩充至七十余万字;余

  • 老子识小

    一卷。清郭阶(详见《周易汉书考》)撰。郭阶认为;黄帝之前,不知何所谓儒,也不知何所谓道。“道”寄托于虚无,百姓安心于自然。孔子集天、地、人之大成,以儒家学说贯穿始终,但他不参照其他诸家之言论,不能知天

  • 读仪礼录

    一卷。清曾国藩(1811-1872)撰。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市)人。一生标榜程朱理学,善文章,有《曾文正公全集》。其传见于《清史稿》诸书。是书是曾国藩读《仪礼》笔记。

  • 济南府志

    ①五十四卷,首一卷。清蒋祐修,唐梦赉等纂。蒋祐字意山,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县)人,康熙初原山东巡抚都御史国柱子,康熙二十四年(1685)自天津调任济南知府。唐梦赉(1632-1694)字济武,别字豹岩

  • 孟子讲义

    四卷。清丁大椿(详见《大学古本释》)撰。是书分内篇二卷,外篇二卷。内篇言心性,外篇言治道。诂义之外,间及论文。句下着评殊近俗,章后总解,大都沿旧说。外篇附有考证。该书有道光二十年(1840)刊《来复堂

  • 红薇翠竹词

    一卷。《仲轩词》一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都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应礼部试不第,即奉母家居,仕进之心日淡,从此潜心学术,筑雕

  • 晁氏新书

    一卷。汉晁错(前200-前154)撰,清马国翰辑。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汉景帝时任御使大夫,主张削夺诸侯王国封地,加强中央集权。后遭谮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