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一卷。清莫友芝(1811-1871)撰。友芝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道光辛卯(1831年)举人,曾客曾国藩幕。通小学,精版本目录之学,为晚清宋诗派作家。著作尚有《韵学源流》、《郘亭诗钞》等。改元同治时,莫氏得唐人写本《说文解字》木部之半,篆书一百八十八字,说解二千零二十字。他便与二徐本加以对照,发现:(1)有五个字篆体不同,二徐本“梠”、“栚”、“椎”、“檄”、“槥”,此卷作“杞”、“”、“榫”、“”、“”:(2)“栝”、“”二字篆书缺笔;(3)说解部分文字有出入的凡120处左右。于是莫氏通雠异同,指出足以校补各本之脱讹,印证诸儒之考订者,多达几十处,遂成此《笺异》一卷。莫氏据“栝”字缺笔,避德宗嫌名(德宗名“适[kuò]”);“”字声旁“恒”字缺笔,避穆宗讳;“枊”字声旁“卬”字不省,例以《开成石经》不避当王(指文宗李昂)的嫌名,断定此本乃穆宗以后的人所写。关于五个不同的篆体,莫氏认为:“‘’省声不省,‘’‘’下上易左右,形声辗转小歧,古书恒有。‘杞’‘梠’、‘榫’‘椎’截然两体,声义各足,直是互漏。”莫氏论及此本与二徐本注音之别说:“今行《系传》,音出朱翱。鼎臣校定,自取《唐韵》,皆不如此音之古。”在存逸订讹方面,如:“柙,所以盛藏虎兕”。严可均曰:“《论语疏》引槛一曰圈,下有‘以藏虎兕’四字,盖校者由‘槛’篆下移此。”而莫氏云:“许正据《论语》说‘柙’字。《广韵》‘柙,槛也,所以藏虎兕也’,出《说文》,则隋唐本皆然,不由校移,严说非。”莫氏所作的笺疏,语简义核,曾国藩于同治二年为校刊以行,刘毓崧、张文虎,其子彝孙皆有跋。刘毓崧跋中考唐人讳例甚详。今有《影山草堂六种》本,《许学丛书》(第一集)本,《黔南丛书别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中庸谊诂

    一卷。马其昶(详见《大学谊诂》)撰。是书为其昶所著《三经谊诂》之一。《中庸》分章,诸家各异。郑注孔疏分为三十三节,朱子沿袭,只与注、疏本的第次不同。其昶则分八章,而各申明其说。其诂:“中庸”二字,说“

  • 道荣堂文集

    六卷。清陈鹏年(1663-1723)撰。生平见《陈恪勤集》条。本集为陈鹏年自编。诗文本非陈鹏年所长,加之集中亦皆应酬之作,与胸臆抱负无干,故而无何特色。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介绍。

  • 正宏集

    一卷。清朝释本果(生卒年不详)撰。本果字旷圜,潮州(广东省)灵山寺僧人。《正宏集》主要内容是叙述唐僧大颠事迹。……诬韩愈归依佛法,以伸彼教。书中开列七目:一是寺图,二是元代了性和尚所作大颠和尚本传,三

  • 易数钩隐图

    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刘牧(1011~1064)撰。刘牧,字先之,号长民,世称长民先生。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其学源于陈抟、种放,受《易》于范谔昌,与邵雍先天之学异派同源。为北宋

  • 淮关统治

    十四卷。清穆克登布撰。穆克登布满洲人。光绪中江苏候补道。是书前为撰者自序、卷首列马麟等原序和图考,以下卷一为纶音,卷二为建置,卷三为川原,卷四为乡镇,卷五为关口,卷六为令甲、卷七为则例、卷八为题名,卷

  • 伤寒发微论

    二卷。宋许叔微(详见《类证普济本事方》)撰。此书共二十二篇,分上下两卷。上卷首论伤寒七十二证,阐述诸证病机、证治及方药。以下各论并下卷诸篇均为零散札记,虽无系统,但不离伤寒本旨,尽融作者体会,来自实践

  • 太白阴经

    八卷。唐李筌撰。李筌,两《唐书》无传,其籍贯、生卒年月皆不详。惟宋贾善翔《集仙传》称其曾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约为唐玄宗至唐代宗(713-779)时人。又《神仙感遇传》曰“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

  • 三贤政书

    三种,十五卷,卷首一卷。清吴元炳(?-1886)编。吴元炳字子建,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咸丰进士,官至江苏巡抚。三贤指汤斌、宋荦、张伯行,三人都是康熙年间的名官,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汤斌的事迹在李

  • 文■清娱

    四十八卷。明华国才(约1615前后在世)编。华国才,号鹤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是书于诸选本类书中采摘其短章小品,故曰清娱。时间上起宋玉、荀卿,下迄于元。不

  • 鄂拊堂经解

    十二卷。清吕伟山及其弟伟岸、伟岫、伟崝撰。伟山字松坡,伟岸字云崖,伟岫字远轩,伟崝字蓉塘,俱安徽旌德县人。伟山兄弟俱学于赵逵仪,此书即赵逵仪所审订,并为之序。首录其父《经解》一篇。卷一至六,伟山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