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六典

唐六典

三十卷,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开元十年(722),中书舍人陆坚奉诏撰修《六典》,唐玄宗手写白麻纸六条,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令以类相从,由丽正修书院总其事。开元十三年,丽正院改名集贤院,中书令张说充学士,领院事。徐坚受命主持撰修,而“历年未有所适”,不知从何处入手,玄宗又命韦述等参预撰修。十七年,萧嵩代张说为中书令知院事,韦述等则取玄宗所定“六典”之名,按照《周礼》六官所职进行编写,即所谓“摹周六官领其属,事归于职,规制遂定。”(《新唐书·韦述传》)经五年,至二十二年中书令张九龄知院事,撰修接近完成。二十四年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知院事时,撰修当已完成,故北宋时曾巩曾见到一个不全的传本,称“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中书令修国史上柱国始兴县开国子臣张(九龄)等奉敕撰”(《元丰类稿》卷三十四)。李林甫又命学士在“以令、式入六司,像《周礼》六官之制”的基础上,再以“其沿革并入注”,二十六年定稿,二十七年(739)上奏玄宗。因此,通行本都题名“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该书前后经历十三年,四易总纂官(张说、萧嵩、张九龄、李林甫),参预撰修者可知考知十三人(徐坚、毋、余钦、咸廙业、孙季良、韦述、刘郑兰、萧晟、卢若虚、陆善经、苑咸、贺知章、赵冬曦)。关于该书成书时间的记载,由于对上述成书过程未作详细区分,因而出现不一致之处。如《大唐新语》、《集贤记注》、《新唐书·艺文志》和《玉海》都作开元二十六年,《唐会要》则笼统地记为“二十七年中书令张九龄等撰《唐六典》三十卷成,上之”。《大唐新语》等四家记载,是指该书正文、注文最后完成的时间。《唐会要》的记载,是全书的上奏时间,却又忽略了二十四年前中书令张九龄主持撰修正文,与二十四年后中书令李林甫主持撰修注文的区分。全书的编排结构是: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卷二,尚书吏部。卷三,尚书户部。卷四,尚书礼部。卷五,尚书兵部。卷六,尚书刑部。卷七,尚书工部。卷八,门下省。卷九,中书省。卷十,秘书省。卷十二,殿中省。卷十二,内官、宫官、内侍省。卷十三,御史台。卷十四,太常寺。卷十五,光禄寺。卷十六,卫尉寺、宗正寺。卷十七,太仆寺。卷十八,大理寺、鸿胪寺。卷十九,司农寺。卷二十,大府寺。卷二十一,国子监。卷二十二,少府监、北都军器监。卷二十三,将作监、都水监。卷二十四,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卷二十五,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羽林军、诸卫折冲都尉府。卷二十六,太子三师、太子三少、太子宾客、太子詹事府、太子司直、太子左春坊、太子右春坊、太子内坊、太子内官。卷二十七,太子家令寺、太子率更寺、太子仆寺。卷二十八,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卷二十九,亲王府、亲王国、公主邑司。卷三十,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官吏、大都督中都督下都督府官吏、上州中州下州官吏、京县畿县天下诸县官吏、大都护上都护府官吏、镇戍岳渎关津官吏。就这一编排结构的表象而言,其正文可谓一部反映唐代职官制度的著述。但其“以令、式分入六司”,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又不可与通常的史志——职官志(或《百官志》)同日而语。其正文间或列入一些古代有之而唐代不常置的官吏,以及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官名、员品、职掌有所改易者,多在注文中有所交代,如卷一历述三师、三公、尚书都省,出注曰:“自太师以下,皆古宰相之职,今不常置,故备叙之。”又如卷二叙考功员外郎“掌天下贡举之职”,出注云:“开元二十四年,敕以为权轻,专令礼部侍郎一人掌贡举。然以旧职故,复叙于此云。”显然,该书所载,基本上与成书前后唐代所行用之制相吻合。注文所叙沿革,自秦、汉以下颇详,所涉范围亦广,土地制度、赋税土贡、都城规制、宫殿建筑,以及礼乐仪制、文化教育,乃至官营手工业的分化、宗教事务等等,都有记述。鉴于该书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便又引出是否行用的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开元二十五年,经全面修行的律、令、格、式颁行天下。该书于二十六年完成,二十七年上奏,如韦述《集贤记注》所说,“至今在书院,亦不行用”。所谓“不行用”,是指没有颁行天下。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构成、编制、权限等的规定,只需宰相、吏部掌握,不同于律、令、格、式必须经各级机构贯彻执行,因此只写成定本,不必颁布天下。虽未颁布,它还是发挥了行政法规的作用。《大唐新语》所言“迄今行之”,即指的是发挥着法律效用。宪宗时裴洎、白居易,文宗时冯定等的奏疏,都有“请准《六典》”、“谨按《六典》”、“据《六典》”等语,足以表明该书的行政法规效用是无需怀疑的。其书历时十七年、四易总纂官,文稿出于众人之手,自不免矛盾、错误、重复和漏略。该书现存最早刻本为南宋绍兴四年温州州学所刻,残存十五卷,中华书局1984年依原大影印。明正德二年刊本,除个别缺页外,相当完整。传入日本者,有近卫本、广池本,以正德本为底本,参校群籍,详加考订。中华书局1992年据以上诸本,出版有校点本,为迄今一完本。

猜你喜欢

  • 安邱县新志

    二十八卷。清马世珍修,张柏桓增订。马世珍,邑人,嘉庆五年(1800)贡生,马文炜的后代。安邱县志自康熙元年续修后,历经百余年,马世珍见文就荒杳,若不及时修,后者更无从稽考。遂与知县谢莲湖筹谋纂续。立馆

  • 孟仲子诗论

    一卷。清马国翰辑。孟仲子,未详何许人。《毛诗正义》引赵岐云:孟子从昆弟。《诗谱》云:子恩弟子。《三迁志》云:孟子娶田氏,生子名仲子。《孟子谱》云:仲子名睪,孟子之子。《经典释文》言孔门传诗系统云:李克

  • 四库全书字体辨正

    四卷。清黄培芳(生卒年不详)撰。培方字子实,又字香石,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嘉庆副贡,官乳源、陵水教谕。此书与王筠《正字略》性质相同,亦为《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的重订本。卷一二为辨似上下,卷三为正讹

  • 春草斋集

    十卷。《附录》一卷。明乌斯道(约1367前后在世)撰。乌斯道,字继喜,浙江慈溪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初,以荐起知石龙(今象州)县,后调江西永新。因坐事谪戍安徽定远,寻放还。著有《秋吟稿》、《春草斋集》。

  • 宋仁圃行述

    清宋鉴、宋铨合撰。二宋清中叶人。宋鉴曾任山东同知,宋铨为嘉庆举人,官任户部员外郎。此书所记为其父宋如林事迹。如林字华春,号仁圃,汉军镶红旗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历任山西平鲁、襄垣、浙江嘉

  • 永川县志

    ①九卷,清王浩、张心鉴纂修。王浩,曾任永川县知县。张心鉴,曾任永川县令。《永川县志》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此志文笔平庸,记述有很多谬误之处。但其为永川县第一部志书,其后继此志而续之者,道光间有县

  • 玉川子诗集注

    五卷。清孙之騄(生卒年不详)注。孙之騄字子骏。浙江仁和(今杭州)八。约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在世。贡生。雍正间,官庆元县(今浙江)教谕。玉川子,乃为唐诗人卢仝(?-835)之自号。他的诗对当时腐败

  • 施南府志

    ①三十卷,首一卷,清王协梦修,罗德崑纂。王协梦,江西新建人,进士,官施南知府。罗德崑,字子峰,湖北兴国人,举人,官训导。按施南,汉时南郡,康宋时名施州,明置施州卫,清改为恩施县,后升施南府。乾隆元年(

  • 郊外农谈

    三卷。明张铁(生卒年不详)撰。张铁,字子威,慈溪(今属浙江省)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针对当时文必复古的风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文章不在高古,作诗亦要平易”,提倡朴素文学,反对浮夸。其它议

  • 洞灵真经注

    见《亢仓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