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文尚书四种

古文尚书四种

二十二卷。清洪良品(1827-1894)撰。洪良品字叙澄,号右臣,别号龙冈山人,黄州(今湖北黄州市)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户部给事中、御史。曾作书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生平著述丰富,重要著作有《古文尚书辨惑》十八卷,《孔子家语验诬记》二卷、《经说征是》一卷,《古韵缓》一卷,《登国奏议》一卷,《古今称谓考》四卷,《诵诗释要》十卷。还撰有《顺天府志》三十余卷,光绪《黄冈县志》二十四卷。东晋梅颐所献孔安国传序的《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为先儒所伪造。此事自宋代吴棫、朱熹等开始有些怀疑。至清阎若璩进一步引经据古,充分陈述《古文尚书》的多处矛盾原因,从此《古文尚书》之伪遂成定论。后毛奇龄曾作《古文尚书冤词》,努力为之辩解,然不能服众,当然也就难以为之平反。只有方东树在《汉学商兑》中提出了一个折衷的观点;《古文尚书》虽属伪作,然而书中的资料实则出于先秦典籍,况且材料博引翔实,也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洪良品的《古文尚书四种》,广征博引,洋洋万言。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古文尚书》的长处,也指出《今文尚书》的短处。据他的自序云:“考古文者异说歧出,其大旨不过数端:一曰汉世古文为二十四篇;一曰杜林《尚书》为安国真古文;一曰亡于东汉,晚出古文非汉学;一曰《汉志》古文止十六篇,无二十五篇;一曰魏王肃伪造古文孔传;一曰古文亡于永嘉、梅颐所上为伪本;一曰古文之伪定于朱子。此唱彼和,并为一谈。余特撮其机要。为《考》三篇,《论》三篇,《辨》四篇,《说解》各一篇,务使是非昭然,不容稍有蒙混。”显然,洪良品的这些观点,是根据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观点而发的议论。洪氏《古文尚书释难》、《古文尚书析疑商是》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当然书中有些说法不一定恰当。《古文尚书四种》目录:清洪良品撰《古文尚书辨惑》十八卷、《古文尚书释难》二卷、《古文尚书析疑》一卷、《古文尚书商是》一卷。此书现有稿本和清光绪年间铅印本两种本子行世。广东东莞伦氏曾取稿本与刻本校勘,其校注题于书眉,并考证了此书篇章次第。

猜你喜欢

  • 尚书全解

    四十卷。林之奇(1112-1176)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谥文昭,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宋经学家、文学家。绍兴进士,官至宗正丞。为官期间,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说》,之奇斥其说为邪说异端

  • 妙华仙馆诗

    二卷。清乔载徭(约1808年前后在世)撰。乔载繇字止巢,宝应(今江苏扬州)人,家藏词书甚多,天资聪颖,好学深思。与同乡吴曰鼎、方文炳共同研究诗学,苦读不辍。著有《妙华仙馆诗》、《学读斋诗》、《裁云馆词

  • 尚书读记

    一卷。清阎循观撰。阎循观字怀庭,山东昌乐人,乾隆丙戌(1766年)进士,官吏部考功主事。此书为阎循规死后,其好友韩梦周所刊,书前有韩梦周序。此书仍为因袭梅鷟、阎若璩,攻击伪《古文尚书》。如认为《泰誓》

  • 禾朴斋骈体文

    六卷。清钱振伦(1816-1879)撰。钱振伦字楞仙(一作仑仙),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道光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著有《禾朴斋文集》。曾与钱振常从《全唐文》中辑出《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并为之笺注,附

  • 考古质疑

    六卷。宋叶大庆(生卒年不详)撰。叶大庆字荣甫,以词赋知名当世,曾官建州州学教授。籍贯及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摘取上自六经诸史、下至宋世名家著述等疑义,分别详加考证,阐述己见。全书考证详明,论述精

  • 悔庐全书

    六种,二十卷。清张崇兰撰。张崇兰字猗谷丹徒(今属江苏省)人,生卒年不详。一生家居授徒,并从事著述。全书收《悔庐文钞》五卷首一卷文补一卷、《古文尚书私议》三卷、《中声集》二卷、《粗才集》二卷(以上两种为

  • 反约篇

    六十五种,一百八十一卷。清李光廷(详见《榕园丛书》)辑。书后有李光廷跋语:“年老善忘,特选是编,以销永日,可以息神,可以定志。倘集赀刊之,嘉惠士林,斯不特一人之娱也。汉张苍年老,无齿,以乳为养,说者谓

  • 册府元龟

    一千卷。北宋王钦若、杨亿、李维、钱惟演、夏竦等十五人奉宋真宗的命令共同编撰。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太宗时进士,宋真宗初年参知政事。曾劝帝造作“天书”,封

  • 仙居丛书第一集

    十二种,七十一卷。民国李镜渠编。李镜渠字秋禅,浙江仙居人。仙居地属台州,前人所编如《台州丛书》、《台州丛书续编》等丛书所收仙居人著述仅三种,李镜渠于是出其兰雪草堂所藏乡贤遗著孤本,又下力搜寻,汇辑成此

  • 删定荀子

    不分卷。清方苞(见《周官集注》条)撰。苞以为荀子述先王之礼教,而文义混杂语言冗长,因删其繁辞;也有删全篇的,如《成相》、《致仕》、《强国》、《赋篇》共四篇;删其章节的,几乎每篇都有。孔子删《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