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受菩萨戒仪

受菩萨戒仪

一卷。陈代释慧思(515-577)撰。慧思,俗姓李,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少年“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称言”。因屡次梦见梵僧劝他超群脱俗,乃于十五岁奉佛出家。他时不废日,刻意苦学,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间总览达千遍之多。又因学习《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曾投当时著名的禅师慧文受业,学思并进,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习,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将其所悟,请教于鉴、最诸禅师,得到他们的赞许,声誉远播。他在兖州讲禅法,在开岳寺、观邑寺讲说《大品般若经》,在栖玄寺讲《大品般若》。慧思学法弘道,勤于笔耕,著有《立誓愿文》、《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止观》一书颇受宋明以来台宗学者的重视。慧思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更推崇《法华》。弟子名徒很多,最著名的有智,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受菩萨戒仪》咸宗《梵冈经》。《梵冈经》上下两卷,唐代《开元录》以后写本题“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品第十”,北宋初刻本和高丽复刻本藏经依此,并在“品”字上加一“戒”字”,汉文大藏经把它编入大乘律部。通常诵习,用下卷说菩萨戒相部分,称为《梵网菩萨戒本》或《梵网菩萨戒经》。《梵网经》为大乘律宗佛经,汉地受戒律皆依《梵网经》。该经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全经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上卷说释迦牟尼佛问卢舍那佛,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及所得果是何等相。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初说坚信忍中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等十种发趣心向果;次说坚忍中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语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等十种长养心向果;再说坚修忍中信心、念心、回向心、达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慧心、不坏心等十种金刚心向果;最后说坚圣忍中体性平等地、善慧地、光明地、尔焰地、慧照地、华光地、满足地、佛吼地、华严地、入佛界地十种地向果。下卷讲叙释迦牟尼受教巳,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并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门亦复如是,是为经题取为梵网之义。次于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的一切佛大乘戒——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及四十八轻戒相。十波罗提木叉即菩萨十重戒。依次为: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财法戒,九、瞋不受悔戒,十、毁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依经文逐段解释分为五聚。从第一至第十戒为一聚,即:一、不敬师友戒,二、饮酒戒,三、食肉戒,四、食五辛戒,五、不教悔罪戒,六、不供养请法戒,七、懈怠不听法戒,八、背大向小外戒,九、不瞻病苦戒,十、畜诸杀具戒;次从第十一至第二十戒为一聚,即:十一、通使入军戒,十二、贩卖人畜棺木戒;十三、无根谤他戒,十四、放火损烧戒,十五、僻教小外戒,十六、为利倒说戒,十七、恃势乞求戒,十八、无解作师戒,十九、两舌谤贤戒,二十一、不行放救戒。从第二十一至第三十戒为一聚,即:二十一、瞋打报仇戒,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二十三、轻慢新学戒,二十四、弃正从邪戒,二十五、不善和众戒,二十六、独受利养戒,二十七、受别请戒,二十八、故别请僧戒,二十九、邪命自话戒,三十、违禁行非戒。从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九戒为一聚,即:三十一、不行救赎戒,三十二、畜作非法戒,三十三、观听作恶戒,三十四、暂念小外戒,三十五、不发大愿戒,三十六、不发誓自要戒,三十七、犯难游行戒,三十八、坐无次第戒,三十九、不劝修福慧戒。从第四十至第十四八为一聚,即:四十、拣择受戒戒,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四十二、非处说戒戒,四十三、毁戒受施戒,四十四、不敬经律戒,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四十六、说法乖仪戒,四十七、非法立制戒,四十八、自坏内法戒。经末以“明人忍慧强”十四颂说持此法获五利,劝说流通作结。为《梵网经》作疏的人很多,《受菩萨戒仪》仅是其中之一。该戒仪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顾。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尤以观五法、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断邪见邪业因缘、明戒利益、生起欢喜最为传授戒法之妙,其周密完备历来受到重视。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大学疏略

    一卷。清张沐撰。沐字仲诚,号起庵。河南上蔡(今河南上蔡)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内黄县知县。著有《图书秘典溯流》、《史学钞》、《一隅解》、《道一录》、《学道六书》等。以大学古本通属经为一篇

  • 古今韵考

    四卷。清李因笃撰。李因笃(1661-?)字子德,更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县人。明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强行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以母老多病上疏辞归。工诗文,长于音韵训诂。与李容、李柏齐

  • 千一疏

    二十二卷。明程涓(生卒年不详)撰。程涓工诗文,自幼聪明,十岁随父定居辰州(今湖南省沅陵县),作《辰阳楼赋》,为此人们以圣童看待他。他与同里吴茂文友好,经常往来,宾朋畅饮,酬唱为乐,著有《巨源集》。《千

  • 星槎胜览

    二卷。费信撰。费信(1388-?)字公晓。苏州昆山(今江苏)人。永乐、宣德年间,曾以通事(翻译)之职,随郑和通使西详。前后四次。历览诸国人物、风土。将所见所闻撰成此书。前卷所记为其亲历诸国。后卷为采集

  • 沙溪集

    二十三卷。明孙绪(1474-1547)撰。孙绪字诚甫,号沙溪,故城(今属河北省)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户部主事,曾参谋军事,颇有成效。后累官至太仆寺卿,著有《沙溪集》。此集共二十三卷,包括

  • 五礼通考

    二六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

  • 穹天论

    一卷。晋虞耸撰,清马国翰辑。耸字世龙,系虞翻第六子,其书“史志”不著录,佚已久矣。国翰据《晋书·天文志》及类书辑录成卷。《太平御览》卷二引虞昺《穹天论》,又引《天文录》亦作虞昺。昺为耸弟,翻第八子,仕

  • 陈太史订阅春秋旁训

    四卷。明陈仁锡(1579-1634)重订。陈仁锡,字明卿,号芝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编修,典诰敕,以不肯撰魏忠贤铁券文落职。崇祯初召复故官,累迁南京国子祭酒。崇祯七年卒

  • 脉学归源

    五卷。清姚克谐(生卒年不详)撰。姚克谐字海,四川人。中年游宦西江,体弱多疾,得友人授以方书《脉诀》,于是开始研究切脉,后将研究心得撰为此书。书中汇集前人论脉之说,经络脏腑,悉依古法。论说脉象,罗列后人

  • 乔中和说易

    十卷。明乔中和撰。中和字迁一,河北内丘人,官至山西太原府同知。其书卷一为图说,从刘牧说即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卷二以下为发挥卦象、彖传、爻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例。卷首有族人乔若雯序。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