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刻烛集

刻烛集

一卷。清曹仁虎(1731-1787)编。曹仁虎字来殷,号习庵。嘉定(今上海)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南巡,召试,列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六年(176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五十一年(1786),督学广东,遭母丧,哀痛过度而死。曹仁虎博学多识,在翰林院时,每遇朝廷大乱,典册多出其手。其尤以诗著称,与王鸣盛、王昶、钱大昕、赵文哲、吴泰来、黄文莲合称“吴中七子”。其诗以吟咏景物,登临凭吊和酬赠唱和之作为主。其写法上宗法唐人。各体之中,以七律较优,凝炼高深,声调清亮。其五律同样具有语言精炼,境界浑融的特点。著有《曹学士遗集》。此编为曹仁虎、王昶、赵文哲、吴省钦、省兰、严长明、沈初、陆锡熊、程晋芳、阮葵生、董潮、汪孟名、陆耀等唱和之诗。王昶有《春融堂集》。赵文哲有《璞庵全集》。省钦有《白华诗钞》。省兰有《听彝堂偶存稿》。严长明有《严冬友诗》。沈初有《兰韵堂集》。陆锡熊有《宝奎堂集》。程晋芳有《蕺园诗集》。阮葵生有《茶余容话》。汪孟鋗有《厚石斋集》。董潮字晓沧,浙江海盐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庶吉士。陆耀字朗夫,号青来,江苏吴江人。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官至湖南巡抚。案汉武柏梁诗,说者谓联句所由昉。自后宋欧阳修,有《礼部唱和集》,载于《宋史·艺文志》,而书不传。传者有邓忠臣等《同文馆倡和诗》。此集为仁虎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三十一年(1766)在都门各种联句之作。日本国相,曾以饼金购之,是为艺林嘉话。至于诸诗,风格相近,无大优劣。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家刻本。

猜你喜欢

  • 将苑

    一卷。旧本题汉诸葛亮撰。考此书宋以前诸家书目均不见著录,至南宋尤袤(1127-1194年)《遂初堂书目》始见著录。明王士骐编《诸葛亮集》将其收入。此伪托之迹甚明,不待深辨,当是宋人之作。《四库提要》云

  • 小忽雷

    二卷。清孔尚任、顾采合撰。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李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今属山东)人,为孔子六十四代孙。康熙中授国子监博士,迁户部员外郎,后以故罢官。孔尚任博学能文

  • 政学合一集

    无卷数。清许三礼(生卒年不详)撰。许三礼字典三,号酉山,河南安阳入。顺治十八年进士,授浙江海宁知县。海宁地濒海,多盗,许三礼练乡勇,严保甲,擒盗首,益修城壕,筑塘浚河,救灾储粟,教民以务本,立书院。康

  • 祁门县志

    ①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王让修,桂超万纂。王让,字涧东,河南新郑县人,道光二年(1822)来任祁门知县,旋去,五年复来任。道光五年(1825),安徽巡抚陶澍倡修安徽通志,檄各郡邑修志以陈,时祁门县知县王

  • 中庸本解

    二卷。清杨亶骅(详见《古本大学辑解》撰。是书首有自序,序后又有提要。言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每段提掇人字,都以阐明“道不远人”之旨。书中也参用朱注及诸

  • 补梁疆域志

    四卷。清洪孙(1804——1859)撰。洪孙,字子龄,一字芝舲,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地理学家。少孤,刻苦自励,精研古代地理学,著有《战国地名备考》等书。是书鉴于东晋十六国以来,州郡县的所属更改频繁,

  • 剡源文钞

    四卷。清黄宗羲(生平详见《易学象数论》)编。此集为戴表元文选集。共四卷。清代戴表元《剡源集》传本甚少。故黄宗羲选其代表作编成此集。其中记十六篇,序三十六篇,墓志铭四篇,题后九篇。亦间有黄宗羲点评。因所

  • 书学会编

    四卷。明黄瑜撰。黄瑜字廷美,生卒年不详,只知其为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活于景泰、天顺年间,曾于天顺六年官肇庆府知府。需要说明的是,明代另有一黄瑜,亦字廷美,同为景泰、天顺年间人,为黄佐之祖,有《

  • 元氏长庆集

    六十卷。《补遗》六卷。唐元稹(779-831)撰。元稹,字微之,又一字威明,河南(河南洛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在逆境中发愤读书,九岁即能属文,贞元九年(793)仅十五岁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803)中

  • 春秋正谊论

    四卷。清方宗诚(详见《读易笔记》)撰。该书本于“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义,阐发《春秋》一书中的义理。多逞臆高谈,议论多而考证少。认为《春秋》三传中有可法可戒而未尽者,有似是而非者,不为之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