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例解

六书例解

一卷。附《六书杂说》一卷,《八分书辨》一卷。清杨锡观撰。参见《六书辨通》。从冠于卷首的黄之隽《篆学三书序》得知,黄氏所撰的《篆学三书》为《秦篆韵编》、《正字启蒙短笺》和《六书例解》。此《六书例解》凡六篇,以许慎《说文解字》的次序分论六书。其论指事,谓“有笼统言之者,有指其一点一画言之者”。其论象形,谓“小篆日月作明,已不知古文之作”,又谓“凡字之从舟旁者,皆当改为月旁,以象仓限”。其论形声,谓“为因形而附声”,不取《周礼注》谐声之说,并谓“三百篇之韵,皆不足据”。其论会意,列字300多个,谓“冥下从六,乃取六为老阴;名上从夕,为阴晦之义”。其论转注,则从许慎之说而广之,一为意可相通,“老”字转为“耆”“寿”之类;一为两字相反,如“可”转为“叵”,“正”转为“乏”,与半木为“片”,连“水”为“川”之类;一为展转注释而后可通,如“元”转为“仁”,“仄”转为“丸”之类。其论假借,极论隶书之非,并经典通用之字,如“共”作“恭”,“斋”作“齐”,“而”作“如”者,皆斥为乖谬。《四库提要》结论说:杨氏“大抵阳尊许慎《说文》,而阴以魏校《六书精蕴》为蓝本,故于制字之义,多所未明。”所附《六书杂说》论六书分界,《八分书辨》申欧阳修、洪适之说,以八分为隶,而谓今之楷书为八分。虽然失于考证,亦或有一得之见。《四库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著录于《存目》中。

猜你喜欢

  • 易确

    二十卷。清许桂林撰。桂林字同叔,一字月南,辽宁海城人,嘉庆举人,专于易学。此书历数年编成,卷首有自序,叙述成书之原委;卷一至卷六为总论、易图、易理、易数、易用、易表六篇,卷七至卷十八为易说,均依本经为

  • 历代通鉴纂要

    九十二卷。明李东阳(1447-1516)等奉敕撰。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进士,历编修,侍讲学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著有《怀麓堂集》、《燕对录》、《怀麓堂诗话》等。此

  • 中庸札记

    ① 一卷。清范尔梅(详见《大学札记》)撰。是书语句虽简,然时晓妙谛。谓“喜怒哀乐”句,为延平先生得力处。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一章,为姚江之学所本。谓“子路问强”一章,为孔门一卷《金刚经》。谓“鬼神之

  • 毛诗注疏校勘记

    七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罗致学者编印古籍,主编《经籍纂

  • 知足斋丛书

    十三种,三十二卷。清黄奭(详见《汉学堂丛书》)编辑。本书约刻于《汉学堂丛书》之前,时编者任刑部浙江司郎中。十三种书为:清黄奭校《仓颉篇》,汉郑玄撰《周易注》,魏郑小同编《郑志》,晋张磻撰《汉记》,晋薛

  • 释人注

    一卷。清孙冯冀撰。冯翼字凤卿,奉天承德(今属河南)人。云南巡抚曰秉之子,荫生,简用通判、侯补郎中。尚著《江宁金石待访录》,与王瑜同撰《说文正字》。是书凡十六篇、释生第一、甲象人头为甲属第二、乙象人颈为

  • 韵问

    一卷。清毛先舒撰。毛氏生平著述,见“声韵丛说”。是编杂论古韵,设客问七则以畅其说。其论“东”“冬”之分,谓有唇舌之别。以唇辨之,则东部一韵多开唇出声者也;冬部一韵多撮唇出声者也。以舌辨之,则东德翁反,

  • 见闻考随录

    见《苑洛语录》。

  • 古诗类苑

    一百二十卷。明张之象(1507-1587)编。张之象字玄超,一字月鹿,号王屋山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中官浙江按察司知事。本书前有黄体仁序,序称:此书与张之象的《唐诗类苑》均因家贫而不能刊行,以

  • 难经悬解

    二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认为《难经》著于《素问》之后,《灵枢》之前。故其中所引经文有今本所不载之内容,况旧本多有舛误,于是取《难经》逐文逐段加以诠注,多所更定。又以《素问》、《灵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