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城语录

元城语录

三卷,附行录一卷。北宋马永卿(生卒年不详)编。马永卿字大年,扬州(今属江苏)人,曾流寓铅山。据《广信府志》载,知其曾登大观三年(1109)进士。据所作《嫩真子》,知其曾官江都丞、淅川令、夏县令,又称曾官关中,但不知何官。刘安世,字器之,学者称元城先生。宋徽宗初年,刘安世与苏轼同北归,大观(1107-1110)中寄居永城,马永鲫方为主簿,听说刘安世学问博洽,上门求教,拜师为徒。受学一年有余,受益非浅。因追录先生之言,编成此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分条记事,共分乡里、献书、治书、学问、新法、释氏、东坡、金陵、行己、淮南、进言、饮酒、西来、雅谑、变法、唐史、恭俭、任相、薰笼、读书、谏兵、霍光、神武、三代、人材、春秋、西汉、佛书、贤主、公孙弘、遗令、名相、居洛、取国、卜世、求教、诈伪、论诗、人品、酷吏、用兵、围棋、官制、夏至、左氏、殿试、请老、作史、六经、事君、玉堂、高帝、褒贬、论易、子弟、北归、历法、甘露、魏征、宰相、老人、谈易等六十二条。卷首有绍兴丙子(1156)八月,范阳张九成序,谓“先生(刘安世)所学所论,皆自不妄语中来,其论时事、论经史、皆考订是非,别白长短,不诡随,不雷同,不欺于心而终之以慎重。此皆不妄语之功也。”刘安世之学出于司马光,书中多有司马光之遗说,但司马光有疑孟,刘安世则笃信之,确实不盲目诡随。此书虽名语录,但颇及考证,间涉佛道学说,于治经史、育后人、研风俗、述文化等,多可参证。书中亦有偶失之处,如艺祖(宋太祖)制薰笼一事,周必大《玉堂杂记》谓其以元丰后之官制加之艺祖之时,失于附会。安世非为妄语附会之人,当为记忆偶失。李心传《道命录》又论其记程子谏折柳事为虚,谓程子除说书在三月,四月二日方再具辞免,四月上旬非发生之时。《四库全书总目》驳斥说“四月上旬与三月相去几何?执此以断必无方春万物发生不可戕折之语,则强辩非正理矣。又谓朱熹作《名臣言行录》,于王安石、吕惠卿等皆有所节取,独不录安世之言行。是因为安世曾上疏论程颐,又与苏东坡交好,语录中又微及程颐谏折枝事,又好谈禅学等,朱子左袒程颐,故而不是,以为门户之见。今考朱熹《名臣言行录》前后集凡引《元城语录》数条,非为一字不取。可证其书颇有价值。《元城语录》刊行后,颇具影响,明人崔铣以《宋史·艺文志》有刘安世《言行录》二卷,早佚,乃精心搜寻,拾遗补缺,辑成《行录》一卷,附于《元城语录》之后,与之并行于世。清人王崇庆参考诸书,为之注释,名之曰《元城语录解》、《行录解》,“其言之纯者,则益发挥以振开后学之志;少有未醇,亦为之辩难,使学者不昧所从。”(《元城语录解》序)。解中多所发明,间有辩证,亦能伸己见,颇为可取。清人王仁俊又搜集散失,辑有《元城语录佚文》一卷,可资参证。今传本不一,有《四库全书》、《托跋廛丛刻》、《小万卷楼》等丛书本,《惜阴轩丛书》、《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有《元城语录解》、《行录解》、《经籍佚文》收有王仁俊辑《元城语录佚文》一卷。

猜你喜欢

  • 后山词

    一卷。宋陈师道(1053-1101)撰。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代诗文家。经苏轼等举荐为徐州学府教授。元人方回认为:杜甫为江西派初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 震泽长语

    一卷。明王鏊(1450-1524)撰。王鏊,字济之,明吴(今江苏苏州市)人。成化间乡试、会试皆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正德初,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时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王鏊乃求去归里,卒谥文恪。

  • 文昌杂录

    六卷,补遗一卷。北宋庞元英(生卒年不详)撰。庞元英字懋贤,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丞相庞籍次子。至和二年(1055)赐同进士出身。元丰初,为群牧判官、都官郎中。元丰五年(1082)任朝请大夫、主客郎中

  • 元图大衍

    一卷。明马一龙撰,马一龙其事见于《明史·李枟传》,唯不载著有此书。此书首言太极为元气未破之象,有名而无状。谓元气之胞可以象之,若气球,剖混沦之象,阳动而伸为奇,阴静而虚为偶,夫两象天地也。所言乃太极生

  • 孔天征文集

    清孔尚典(约1675前后在世)撰。孔尚典,字天征,号汶林,江西新城人。生卒年不详,顺治时为岁贡生。著有《孔天征文集》。据《新城县志》载“孔尚典有文集数卷”,系由其老师魏禧所评定。今此本大致二册,诗文杂

  • 四书心解

    不分卷。清王吉相撰。王吉相字天如,邠州(今陕西邠县)人。吉相曾问业于李中孚,潜心于性命之学。是书大概系其家居养病时所作。自序谓“心解者何?解心也。治心而不解心,恐讲习讨论之总无当于心”。其书自抒心得,

  • 孔氏杂说

    见《珩璜新论》。

  • 求阙斋读书录

    四卷。清曾国藩(1811-1872)撰。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省湘乡人。道光进士,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曾从唐鉴、倭仁学习程朱理学。同治七年(1868)任

  • 女才子传

    见《女才子书》。

  • 绣佛斋草

    一卷。明陈元鼎妻陈氏撰。陈氏,浙江天台人。年二十余,夫亡守节,其诗多幽怨之音。康熙初,其孙刑部侍郎陈苏为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