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

十八卷。唐林宝(生卒年不详)撰。林宝济南人,曾做过朝议郎、太常博士、国子博士。两《唐书》无传,生平亦不详。《艺文志》和一些古籍都称《元和姓纂》为林宝所撰。唯《唐会要》称王涯所撰,可能是因王涯曾为此书作序而误为书的作者。郑樵《通志》又称李林宝撰。可能是由于林宝奉宰相李吉甫之命编撰此书,当时把两个人的名字并写,后传抄之误,漏字,错写为李林宝撰。林宝受命,历经二十年,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方编撰成书,故称《元和姓纂》。林宝撰此书,得姓受氏之初,多征引于《风俗通》、《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书。这些书现在多已失传,但由于林宝的引用,因此而保留了这些书的痕迹。后来郑樵编撰《氏族略》,也多根据此书,并称赞这部书的广博,但其中也有明显的错误之处。由于当时人们都崇尚门第,相互附会攀援之风很盛,所以各自的谱牒所陈即有错误。例如: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云出自白公胜。颠倒了时代,这样的错误是很明显的,其他也就可想而知了。《元和姓纂》有关唐人的世系较为详尽。书传至宋代已多散佚,所以无法见到善本。《永乐大典》所载,也都割裂其文,分载于太祖御制千家姓下。所幸原书序还在,可以考见出原书的体例为:先列皇族李姓,然后,依唐韵,以声类集。每韵之内以大姓居首,依次排列。二百零六部次。又以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所引的各条,补充其缺佚。今本为清人孙星衍、洪莹从《永乐大典》辑出。近人罗振玉有校勘记二卷,佚文一卷。今人岑仲勉有《元和姓纂四校记》,考证精详,都可用以参考。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诗说活参

    二卷。清李灏(生卒年不详)撰。灏字柱父,又字沧江,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乾隆间,以生员荐举试博学鸿词科,不遇。官至永宁训导。著有《范同宗录》、《问茞堂集》及《诗说活参》。此书不载经文,仅以《诗》之篇

  • 新修本草

    五十四卷。唐苏敬(生卒年不详)撰。苏敬,事迹不详。显庆二年(657),苏敬等二十二人奉敕对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校订,并广收当时所知药物,撰著《新修本草》,于显庆四年(659)成书。此书有《本草》二十一

  • 巴山七种

    二十二卷。清王侃撰。王侃字迟士,西川温江(今属四川省)人,生卒年不详。以贡授州判,不就。著作除本书所收外,尚有《治官记异》、《字通》。《巴山七种》目次为《皇朝冠服志》二卷、《治平要术》一卷、《放言》二

  • 再广历子品粹

    十二卷。旧本题明汤宾尹(生卒年不详)撰。汤宾尹,字嘉宾,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乡举第一,廷对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睡庵集》及《再广历子品粹》等。《明

  • 西昌县志

    不分卷,佚名纂。《西昌县志》清乾隆间修,抄本。此志既不分卷,又无叙跋。其所记选举,断自雍正十二年(1734)。文武仕宦,亦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止。则其似撰自乾隆或嘉庆间重修通志时。此志虽简略,然

  • 周易本义述蕴

    四卷。清朝姜兆锡撰。姜兆锡字上均,丹阳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乾隆初年被推荐充任三礼馆纂修官。该书取名“述蕴”是因为取《通书》“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之义。其大旨则严格遵守朱子

  • 韵诂补遗

    一卷,共六卷,其中《韵诂》五卷,《补遗》一卷。清方浚颐主编。浚颐(1815-1889),字子箴,号梦园、宝米斋、待月簃等,安徽定远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累官至四川按察使。书室名二知轩。

  • 春秋左氏传补注

    十卷。元赵汸(详见《周易文诠》)撰。赵汸尊其师黄泽之说,《春秋》以《左传》为主,注则宗杜预。《左传》有所不及者,以《公》、《穀》二传通之;杜所不及者,以陈傅良《左传章旨》通之。此书即是采陈傅良之说以补

  • 经世大典图地理考证

    三卷。清丁谦撰。丁谦,字益甫,又字广文,浙江仁和人,清光绪年间任象山县司校。丁氏在象山任教期间,以实事求是之学,课士多有成就,暇日读诸家书,病其疏舛,对有关古今中外地理著述为之疏通考证,著述颇富。著有

  • 舒艺室随笔

    六卷。清张文虎(1808-1885)撰。张文虎字孟彪,又字啸山,自号天目山樵,南汇(今江苏南汇)人。隐居不仕。馆金山钱熙祚家三十余年,校《守山阁丛书》、《小万卷楼丛书》等数百种。同治五年(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