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俟后编

俟后编

六卷、补录 一卷、附录 一卷。明王敬臣(1513-1595)撰。王敬臣字以道,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岁贡生,受业于魏校。敬臣性至孝,其学以慎独为先,尤以标立门户为戒,乡人尊为少湖先生。万历十四年(1586),南京礼部尚书袁洪愈荐授国子监博士,辞不行,诏以所授官致仕。著有《俟后编》。此书六卷,其中经说一卷,论学一卷,论治一卷,诗文一卷,礼文疏节和便俗礼节共一卷,女诫一卷。补录一卷,是王敬臣的门人辑录的,所以其中多以先生相称,而刊本也题王敬臣所撰,此为校雠者之误。其经说卷中,论《易》之语,和王敬臣之为人颇为类似。论《尚书·洪范篇》而非《洛书》,也很有见地。论《诗》则认为三百篇为秦火之余,后人乃窜乱,是沿袭王柏之说,而不知其为谬。论《春秋》之语较为平允。其论《礼》只一条,认为王制出于史官。王敬臣主张学以立志为本,以慎独为宗。认为学者不可以单看虚明景象,参酌于朱熹、陆九渊之间。王敬臣所定《四礼》,大致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并参考于乡俗,属吕坤《四礼翼》之支流。补录一卷,颇为驳杂,如认为朱子误解格致不及阳明之说,且说朱子以后也曾自悔。又认为王守仁、陈献章均为理学之宗,王艮见道甚确。又认为庄子甚为高旷,如在圣门,则能成为曾点之流。老子比庄子更高一步等等。王敬臣之学本从于王守仁,以后才觉得其甚为虚无,便参以朱熹之学。补录所载,是为门人者过于尊崇其师,一字也不令散佚,掇拾旧论,而成此卷,但不知皆已被其师所弃矣。今传本少见。

猜你喜欢

  • 师主篇

    四卷。撰者生卒年均不详。《师主篇》其撰者传说不一,汉译本不只一种,最早译本阳玛诺译,多为《经世金书》。此书共四卷,书前有耶稣会后学李友兰序,称此书名为《经世金书》,或遵主圣范。译文不太通俗,使学者不能

  • 锦里新编

    十六卷。清张邦伸(详见《庆诞记》)撰。该书原名《锦里新闻》,因与段成式书同名,遂改定今名。锦里即成都别名。此书记蜀中人物,至清初为断凡《明史》有载或系明朝科第者,概不收录。卷首有邦伸自序及凡例。分名宦

  • 学礼质疑

    二卷。清万斯大(1633-1688)撰。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竭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曾从学黄宗羲。入清后,不满清统治,弃举子业,研习诸经,尤精《春秋》、《三礼》。其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前儒

  • 尚书骈枝

    不分卷。清孙诒让(1848-1908年)撰。孙诒让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同治六年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主要著作有:《周礼正义》,总结旧说,为历代解释《周礼》的较完备的书

  • 宗室王公世职章京爵秩袭次全详

    不分卷。清黄表(生卒年不详)撰。表字君开。该书统编清宗室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之爵秩。列表遵照横格定式,直则得其辈分,横则辨其亲疏。其功绩事迹载于国史《玉牒》中,故不立传。《玉牒》经1900年八国联军之

  • 祝赵始末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祝孝廉庠,屡为邑绅赵士锦所侮,自缢而死。后赖牧斋、稼轩召集诸生会议,为此事平反。现有瞿氏菰村渔父抄本、旧抄本及《虞阳说苑》甲编本。

  • 易小帖

    五卷。清毛奇龄说《易》之语,由其门人编次成书。毛奇龄所著的经解,只有《仲氏易》和《春秋传》两种是他亲自编写,其余均出自他的门人之手,因此其中加入了门人之语。此小帖共有143条,全讲《易》之杂说,与《仲

  • 闽学志略

    十七卷。清李清馥(详见《闽中理学渊源考》)撰。记述自唐至明福建学者事迹。大旨以朱熹为宗,凡朱熹一派门人皆收录,朱熹以前自唐欧阳詹以下人物列为前编,体例仿汤斌《洛学编》。人各有传,介绍其生平事迹。闽学作

  • 迭微分补草

    一册,清卢靖(1855-1948)撰。《迭微分补草》又名《求级数通法》,著于1902年。卢靖,字勉之,号木斋,沔阳人。著有《割圆术辑要》十一卷,《万象一原演式》九卷,《火器真诀释例》一册。另有《代数术

  • 元羽外编

    四十六卷,明张大龄撰。张大龄,眉州(今四川眉县)人,生平不详。《元羽外编》共有《史论》四卷,《说史俊言》十八卷,《晋十六国指掌》六卷,《唐藩镇指掌》六卷,《随笔》八卷,《支离漫语》四卷。其中《史论》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