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余仁仲万卷堂穀梁传考异

余仁仲万卷堂穀梁传考异

不分卷。清杨守敬(1839-1915)撰。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今枝城)人。清末著名舆地学家、校勘学家。出生于世代商贾之家,勤学嗜书,十九年补诸生,同治元年(1862)举乡榜,屡试不第。后考取景山官学教习。随黎庶昌出使日本,到东京收购古书,归国后为黎庶昌校刻《古逸丛书》。选黄冈教谕,调黄州府教授,不久保任知县,加五品衔。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聘为两湖书院、勤成学堂、存古学堂教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朝廷开经济特科,张之洞奏举,杨守敬名列第一。光绪三十二年选授安徽霍山知县,未赴。武昌起义后,避兵于上海。杨守敬精于舆地、校勘之学,著述很多,有《禹贡本义》一卷、《汉学地理志补校》二卷、《三国郡县表补正》八卷、《隋书地理志考证》八卷、《古地理志辑本》三十二卷、《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若干卷、《水经注疏》八十卷、《水经注要删》十二卷、《水经注补遗》及《续补》六卷、《水经注图》八卷及《日本访书志》、《丛书举要》、《观海堂汇刻》等。《余仁仲万卷常穀梁传考异》附刻于黎庶昌影刊宋绍熙本《穀梁传》后,卷首有光绪癸未(1883)守敬自序。按: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自宋以来多附于注疏本流传,单刻本极少。杨守敬、黎庶昌从日本获得影摹宋余仁仲万卷堂刊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无一字缺失,极为完备,学者称为善本。黎庶昌将其刻入《古逸丛书》之中。杨守敬又以《唐石经》、宋监本《春秋穀梁传注疏》、陆德明《经典释文》以及唐、宋学者的观点进行校勘,撰成《考异》,附在书末。杨守敬对异文分别条录,并加以详细的考证,定其是非。考订异同比较精审,可以正注疏本的讹误,补阮元《春秋穀梁传注疏校勘记》的阙漏。

猜你喜欢

  •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一卷。五代蜀杜光庭(详见《了证歌》)撰。此书又名《名山洞天福地记》、《洞天福地记》。古来修仙者,常以仙山灵岳、洞天福地作为理想仙境。杜光庭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道教仙境分作十余类,首为仙山,次为

  • 易经浅说

    八卷。明陈琛(1477-1545)撰。琛字思献,号紫峰,福建晋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后辞官归乡终养。嘉靖中起授贵州提学佥事,不赴;再起江西提学佥事,也没有去上任。事迹附

  • 论语全解

    十卷。宋陈祥道撰。陈祥道字用之,长乐(今福建福州)人,治平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祥道乃王安石门人,继王安石“新学”之风,多反汉人经说,敢发新义,条分缕析,考订甚详。著有《礼书》、《论语全解》

  • 汉宋易学解

    不分卷。清王希尹撰。生平事迹未详。北书首上下经,次上下系辞及说卦、序卦、杂卦。篇首并有法式善序。其易解先讲易象,再及义理,意欲合汉宋诸家于一炉。然作者造诣甚浅,训诂甚疏,其解易多失本意。今存纪氏嘉庆年

  • 鲁斋遗书

    八卷。附录二卷。元许衡(1209-1281)撰。衡字仲平,号鲁斋。怀孟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尝从姚枢、窦默等讲习程朱理学。中统元年,被忽必烈召至京师。后参与放定元朝朝议、官制。累官至中书左丞、集贤大学

  • 隐公元年

    传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初,郑武公娶于申,曰

  • 吴都文粹续集

    五十六卷。《补遗》一卷。明钱谷编。钱谷字叔宝,号罄室,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少孤贫。游文征明之门,得点染水墨法,喜欢读书,闻有异书,带病苦读,自己抄写,坚持日夜校勘,至老未衰。所抄录书有《

  • 漆园卮言

    二十四卷。明庄起元(约1625年前后在世)撰。庄起元,字仲孺,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此集大抵为应酬之作,下至吏牍、公移、告示,无不汇录。且编次繁复,目中

  • 郭侍郎奏疏

    十二卷。清郭嵩焘(1818~1891)著。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曾任广东巡抚,总理衙门大臣,并首任驻英公使,后兼驻法公使。著有《养知书屋遗集》、《使西纪程》、《郭嵩焘日记》。郭

  • 留都见闻录

    二卷。明吴应箕撰。吴应箕(1594-1645),字次尾,贵池(今属安徽省)人,崇祯贡生。清兵破南京,参加抗清军事活动,被执,不屈死。著有《楼山堂集》、《读书止观录》。此记记留都琐事,大都记戍午、甲子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