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卷。清董天工撰。董天工,字典斋,福建崇安人。武夷山在崇安县南。道书以其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相传古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武夷山旧有志,董氏以为不足。其取衷稚生、徐德望、王适庵、王草堂四人所撰四
三卷。清任在陛原修,李柱明纂,项景倩续修,朱克阅再续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嵩县举人朱克阅任平谷知县,四十二年(1777),设局修志,以雍正六年(1728)任在陛旧志、项景倩续修为底本,继而续之,
四卷。清吴修(生卒年不详)撰。修字子修,号思亭,浙江海盐人。跟从钱大昕游学。为刻钱氏《疑年录》,又以浏览所及,撰成续编,得四百余人。现有海盐吴氏刻本。
十二卷。《补遗》二卷。《附录》一卷。明黄仲昭(1435-1508)撰。黄仲昭名潜,以字行,号退岩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因直谏被杖谪官,弘治初(1488年
三卷。是书签题钱太史评点《大学》、《中庸》真旨。卷一则题龙锡手辑,首有龙锡及吴天胤二序,则俱称为薛公宣辑。而卷二以下,别称龙锡评定。龙锡字雒文,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万历进士。授职编修。薛公宣即
四十九卷。元方回(1227-1307)编。方回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此集为唐、宋二代律诗的汇编,所取尽五七言近体。自序称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义,故名集《瀛奎律髓》。创“一祖三宗”
十六卷。明姚舜牧(1543-1622?)撰。姚舜牧,字虞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官历新兴、广昌知县。其体恤百姓,官品颇佳。著有《五经四书疑问》,此集为舜牧所自定。其子祚端梓
四卷。清曾懿撰。曾懿,字伯渊,华阳(今四川成都东南部)人。生卒年不详。嫁袁幼安。曾懿少颖慧,工书画,善诗词。是集卷首有序五篇。卷一《浣花集》,乃浣花草堂闺中所作;卷二《鸣鸾集》,乃鸿案相庄,鹿车同挽,
六卷。明王骥德(?-约1623)撰。骥德字伯良、伯骏,号方诸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骥德精研音律,知名于世,为山阴徐渭弟子,曾为吴江沈璟撰《南曲谱》序,天启四年(1624)毛以燧跋骥德《曲律》称其新
四十卷,首一卷。清裴大中、倪咸生修,秦缃业纂。无锡有志,始于元王仁辅,明凡三修,清康熙秦、严之志,实为集大成之作。清雍正四年(1726),析无锡置金匮县,道光间华湛恩始纂修《金匮志》,至嘉庆十八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