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伊犁日记

伊犁日记

一卷。清洪亮吉撰。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嘉庆四年(1799),因上书批评朝政而得罪朝庭,谪戍伊犁。不久赦还,改号更生居士。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工诗文,其骈文颇负时誉。著有《春秋左传诂》、《洪北江全集》等。此记乃其纪行之作,始于嘉庆四年(1525)八月二十八日京师出发,迄于五年(1526)二月初十抵戍地。以日记形式载行程琐事,沿途未曾考订古迹、品题名胜。其著《出塞纪闻》载:至保定,甫知朝庭谕寄伊犁将军,命不许作诗,不许饮酒。因此自京师出发到嘉峪关,共四个月,不敢涉笔。出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经天山,涉瀚海,所闻所见皆平生所未有,遂偶一举笔,仅描摹山水,不敢涉及余事。皆因有所顾忌,不敢多言。此书收入《舟车所至》、《小方壶斋丛钞》卷六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

猜你喜欢

  • 典语

    一卷。吴陆景撰。其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陆景字士仁,吴郡吴仁。官至偏将军中夏督,后遇害。《隋书·经籍志》儒家《典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已亡。《唐书·经籍志》无《典语别》,《唐书

  • 明夷待访录

    一卷。清黄宗羲(1610-1695)撰。黄宗羲见《宋元学案》。全书成于康熙二年(1663),分“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

  • 劝学篇

    一卷。汉蔡邕撰。清任大椿辑。参见《圣皇篇》。此书见于《隋书·经籍志》,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录,盖唐时已亡佚。按《世说新语·纰漏篇》载:“蔡司徒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

  • 新加九经字样

    见《九经字样》。

  • 说文校议

    三十卷。清姚文田((1758-1827)、严可均(1762-1843)同撰。文田字秋农,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精《说文》之学,所著尚有《说文解

  • 京氏易

    八卷。汉京房(见《易飞候》条)撰。辑佚书,清王保训辑。王保训,江苏无锡人,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候选知县。京氏之《易》,汉元帝始立博士。东汉末费氏《易》兴,而京氏之学衰,晋代犹有传习。《隋书·经

  • 话山草堂遗集

    八种,十三卷。清沈道宽撰。沈道宽生卒年不详,字栗仲,浙江鄞县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任湖南县、州官。后因事去官侨寓长沙、扬州。工诗文书画,善琴棋,旁及星命之学。其著作除诗词文集外,则多为谈书画操琴之作。八

  • 仪孝堂诗集

    二卷。清何承徽撰。何承徽,衡阳(湖南省衡阳市西北部)人。生卒年不详。何通隐之女。嫁湘乡张伯纯。何承徽夫家母族并为名门,两先生又通才硕学,余事能诗,佳句流传,世所推仰。何承徽姊妹娣姒各擅才名,篇什唱酬,

  • 古文尚书正辞

    三十三卷。清吴光耀撰。吴光耀为湖北江夏人,生卒年不详,约于洪良品同时。吴光耀亦为尊信《古文尚书》者,此书之广博亦略胜洪良品《辨惑》,只是全书繁冗琐碎,不如洪书简明、系统。然书中亦多有可取之处,比如吴光

  • 绎史摭遗

    十八卷。清李瑶撰。李瑶,字子玉,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是书记明末清初史事。以温睿临《南疆绎史》为底本,对书中位号有不应书者,事迹有不尽备者,悉为考证得失,缀补周详。其余忠贤义烈,与夫闺中方外之卓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