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疑义

仪礼疑义

四十八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吴氏撰有《三礼疑义》,此书即第二部。书本五十卷,今缺三十八、三十九两卷。体例与《周礼疑义》同。书首有雍正乙卯(1735)自序。是书辨驳郑注贾疏,有得有失。其驳郑得者,如《士冠》下引特牲注以明书卦是卦者,非筮人,引《说文》及《释名》以明爵弁与冕异,与皮弁同,非冕之次。其驳郑而失者,如《士冠》下谓“素裳说不知何据”,其实《石渠论》戴德云:“朝服布上素下”,为郑说所本。其郑误而吴氏仍未得者,如《士昏》注谓“自以车送”固然偏失,吴氏谓“壻车,妇车并夫家所共”亦非其实,应该兼言迎车、送车。其驳贾疏而得者,如《士冠》下谓“旧俗非先王旧法,非夏殷”,《士昏》下谓宾者欲厚之,犹乡大夫以礼礼宾之意,非上下之辞”,颇得经义。其驳贾而不足服者,如《燕礼》疏“大乐正不当天子司乐”固然非是,然吴氏谓“诸侯无大司乐”之说亦无据。其贾误而吴氏仍误者,如《聘礼》下谓“讶传公命,即掌讶,非即上节之大夫士”,而经文又云“又见之以其挚,复见之以其挚“复”与“又”明是承上之辞,吴氏仍失之。其贾误而吴氏未得者,如《士虞》疏“朔月荐新有黍稷,向吉未有爨不合经义,而吴氏谓“祖奠既有黍稷,断无无饎爨之理”,其实朔奠木无黍稷”,黄氏《丧祭适故》辨析甚详。是书虽然误失不少,然胡培翚《仪礼正义》多有征引,可见是书颇有可观之处。有诒经堂《续经解》本。

猜你喜欢

  • 本经

    见《神农本草经》。

  • 吴兴名贤续录

    六卷。明王道隆撰。道隆字客山,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生卒仕履不详。该书是一部记地方名贤人物事迹的专著。体例上共分道学,儒行,文艺,动业,宦绩,孝友,节义,流寓,隐逸,名宦十门。其中名宦一门采摭最广,

  • 双云堂稿

    十二卷。清范光阳(约1703前后在世)撰。范光阳,字国雯,号北山,浙江鄞县(今宁波)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改庶吉士,官至福建延平府知府。范光阳工诗,本集是他晚年所手定,殁后其孙

  • 亦为堂集

    四卷。明史孟麟(约1598年前后在世)撰。史孟麟,字际明,号玉池,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崇祯初,追赠礼部右侍郎。著有《亦为堂集》。孟麟为官持正不阿,屡忤权贵

  • 阿育王息怀目因缘经

    一卷。符秦天竺三藏昙摩难提译。昙摩难提,梁慧皎《高僧传》称法喜,兜佉罗人。“少而观方,遍历诸国”。符秦建元中来到长安,译出一二阿含经等一百零六卷。《阿育王息怀目因缘经》是昙摩难提奉姚旻之请,于建初六年

  • 墨庵经学

    清沈起撰。起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详,字仲方,秀水(今浙江嘉兴县)人。明末诸生,后出家为僧。除此书外,还著有《学园集》、《今国语》、《宗门近录》等。此书包括五种,一为《大易测》,分《图象疏义》、《字画订

  • 使东日录

    一卷。明董越撰。董越,字尚矩,宁都(今江西宁都县)人,生卒年不详。少孤贫、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编修。弘治元年(1488)为朝鲜颁诏正使,累官工部尚书。著有《使东日录》、《朝鲜赋》(已著录)。是

  • 宣和书谱

    二十卷。不著撰人名字。宋徽宗赵佶(1082——1135)敕撰。《宣和书谱》记录宋徽宗时内府所藏诸帖,与《宣和画谱》作于同时。《宣和书潜》首卷收录晋、唐、梁、周历代诸帝王十二人书,其中尤以唐太宗、唐明皇

  • 呻吟语摘

    二卷。明吕坤(1536-1618)撰。吕坤字叔简,号新吾,宁陵(今属河南)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历任襄垣知县、户部主事、山东济南道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刑部侍郎等职。万历二十五年(

  • 腥轩四六

    二卷。宋王迈(1184-1248)撰。王迈字实之,兴化军仙游(今福建莆田)人。其生平详见《臞轩集》条。此集为王迈四六文集。共二卷。所收骈体共105首。可能是从其原集中摘出别行。其所作大抵雅典,但多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