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古今考

仪礼古今考

二卷。清李调元(1734-1802)撰。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又号赞庵。绵州(今四川省北部)人。乾隆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乾降三十九年(1774)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不久又督学广东。官至直隶永道。调元幼承家学,博通今古,精晓经史小学和金石杂家,并且皆有撰述,被世人称为“通儒”。他辑有《函海丛书》,收入的书达数百种,此书也被刻入。此书的前面有自序。自古以来,儒者在今古文之争上聚讼不已,朱子撰成《古礼经通解》,虽然已成为定论,然而,对古文、今文的不同之处仍然没有详加笺校。此编博采群书,摘取古今文之参互相交之处,悉心加以考订,折衷于古,以补充注疏的漏阙,并且证明从今之非,在这一方面,读礼经者可以一目了然。全书共分上下两卷。其编排次序仍依照原本,首篇为《士冠礼》,其次,其顺序依次是《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下卷为《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等。著者以小学古文及校勘学来校正原文的错误,补充注疏的遗漏,文中有许多精义卓识,此足以表明著者对于经文小学的研讨之深,故能阐幽探赜,发前人所未发。按照《仪礼》周公所手著来教导天下士,在这一点上,与皆讲天子之事的《周官·六典》不同。自秦以来,典籍漫灭,汉兴以后,开始求录天下遗文,于是有了今文、古文的划分。此书的旨意以为礼经当从古文,理由是今文出于传而古文出于篆,传者的口授或许有讹误之处,但篆者的古本犹存。此说颇有道理。是书博引群书,以证明作者的观点,又根据金石小学来校正其字,这的确补正了朱子的遗阙。《仪礼》一书,汉代以前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代韩昌黎已认为此为难读之书,而是书对每篇都有若干条的考证,学者执有此书或许可以避免难读之叹。此书有函海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列传

    五卷。明刘节(生卒不详)撰。刘节,字介夫,号梅国,大庚(今江西省大余县)人,明宠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春秋列传》取《春秋》内外传所记载的列国诸臣202人,按类别,分别为之作传,从“

  • 青林杂录

    一卷。明王薰(生卒年不详)撰。王薰,字简之,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人。明嘉靖中为黄岩县学生。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盖其随笔记录之文,后人抄而传之者。如第五页中间一条,上书一“”字,下注“实物于器之名”六

  • 荆南墨农全集

    清徐喈凤(约1673前后在世)撰。徐喈凤,字鸣歧,号竹逸,宜兴(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任永昌府推官,归田后,自号荆南墨农。著有《荆南墨农集》。是集编首为《滇游诗集》,

  • 强兵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敛者,有教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孙子曰]:“……皆非强兵之急者也。”威[王]……□□

  • 张水南集

    十一卷。明张衮撰。张衮,字补之,江苏江阴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在谏垣时,颇多建白。嘉靖中,倭扰东南,衮家居危城中,曾驰书政府,上御倭五事。该集有诗二卷,文九卷

  • 紫微诗话

    一卷。宋吕本中(详见《春秋集解》)撰。吕本中,又称紫微郎,故诗家称吕紫微。是诗话亦以紫微名。其人学出黄庭坚,作《江西宗派图》以陈师道二十四人序列于其下。宋诗之有流别,实始于此。方回“一祖三宗”之说兴,

  • 古今列女传

    三卷。明解缙(1369-1415)等奉敕撰。解缙,字太绅,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洪武(1368-1398)年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主修《永乐大典》,著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古今列女传》

  • 巳未留

    二卷。明章世纯(见《留书别集》)撰。此书前有周钟《序》。其文与张炜如所编《留书别集》相出入,但次序小异,又不标篇名。张炜如所谓坊刻贸讹,零失篇目者,即为此书。

  • 熬波图

    一卷。元陈椿撰。椿天台(今属浙江)人。生平未详。此书为元统中作者为下砂场盐司时,据旧图补成。分“各团灶舍”、“筑垒围墙”、“起盖灶舍”等47图,每图各有说明,并附以诗。凡晒灰打、运薪试运等方法具载。诸

  • 交石类稿

    三卷。明吴文度(1441-1510)撰。吴文度,字宪之,晋江(今福建晋江县)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授龙泉县知县,历南京御史,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著有《交石类稿》。是稿收诗一卷,文二卷。其诗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