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古今文疏证

仪礼古今文疏证

二卷。清宋世荦(生卒年不详)。撰。世荦字卣勋,号确山,临海(今浙江省东部)人。乾隆五十年(1786年)举人,知扶风县。著有《周礼故书疏证》、《仪礼古今文疏证》、《台州丛书》、《确山楼骈体文》、《红杏轩诗抄》等。《仪礼》的注载有古文某为某今文某为某外,《公食礼》及其记注有古文或作,《士虞记》又有古文或为,《少牢礼》有古文某为某或为某,《乡射记》、《公食记》有今文或作,《聘礼注》又有今文或曰,《乡饮礼》注又有今文某为某或为某。《士虞礼》注“挼祭”字有“今文改挼皆为绥,今文或皆改妥作挼。”“搔剪”字有“今文或为搔翦,翦或为鬋”其所说的古文指的是秘府所藏鲁淹中本,今文是指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本。其古文可能是根据先师所传之隶古定的,而今文也许就是大小戴两家所传本。黄以周的《六书通故》说的极其清楚。此书对郑注的通例未能分晓,疏证也简略而很少贯通,在这一方面和《周礼故书疏证》相同。但其摭拾补苴之功不可没灭。卷首载有王引之的札记,称其“触类引申,四通六辟。中如袂当为秩,酌当为酌,尤见卓识精思。”此文的前者显然是溢美之词,但后者却是公允的。今考《士冠礼》中的“坫为襜”,“襜”又是“檐”的假借字。《乡射礼》中的“为胾”,“胾”应当是“戠”。《士虞礼》中的“祫事”今文曰“古事”,“古”应当为“合”字之讹。《有司彻》中的“摭”为“揲”,“揲”应当是“”。此类至为明塙。《聘礼》中的“贿”皆写作“悔”,“悔”应当写作“”。即使不知道“”为后出字,也可备一义。《士昏礼》中的“清皆写作“汁”,“湇”当作“清”,不知道此说仅见于张参的《五经文字》,而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士相见礼》中的“呫尝膳”,“呫”就是“尝”的意思,故郑不依从,不知道“呫”乃“品”字之误。“糅为縚”下引上文注今文糅为缩,以为缩縚形近,传写或讹,不知道“糅为缩”者,如同《周礼·甸师》中的“萧茅”,萧或为茜,茜或为缩之例。“糅为縚”者,如同《诗经》中的“生民或簸或蹂”,《说文》臼部引作“或簸或舀”之例,各自通假,并未有讹。《聘礼》“奉”写作“卷”,“卷”应当是“拳”,不知道束帛本有卷称,杂记纳币一束,郑注每卷二丈是也。唐石经写作拳,不足为据。《既夕礼》中的“特”写作“俎”,鲜兽乃特陈于俎者,因而古文为俎,不晓得“特”对上文“俎”二以成南上之成言。经应当写作“特”,不应当写作“俎”,故郑从今文。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有必要进一步商榷。其它例如《士昏礼》中的“桥”写作“镐”,乔、高字形相近意义相通。《士丧礼》中的“奠”写作“尊”,奠、尊字形相近。却又不知道通假者但主声而不主形,与《周礼故书疏证》犯了同一错误,是在学者分别观之。又其书只疏异字,往往不顾经文的本旨。而《士昏礼》阿为庪,庪浅于楣,尚在楣外。郑云“入堂深,示亲亲”。《乡射礼》又栋、楣对举,则此应当阿之为当栋无疑,今文不正确,所以郑不依从。申郑特为明了。假使全书都如此的话,是不难与胡承珙的《古今文疏义》和徐养原的《今古文异同疏证》相鼎峙的。此书有清刻确山所著书本、约嘉庆间刊、光绪六年徐士銮补刊。

猜你喜欢

  • 安仁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魏鈊等修,郑长瑞等纂。魏鈊,字容齐,山东东阿人,举人出身,乾隆九年(1744)任安仁县知县。此志于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魏鈊设局始修,至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书成刻印。此志

  • 寒松阁诗

    二十卷。清张鸣珂(1829-1909)撰。张鸣珂,字公束,又字玉珊,浙江嘉兴人。曾以县令需次江右,官至中丞。家世清门,妙年力学,又得韵甫黄氏为师。于省垣书局任职二十余年。著有《艺谈琐录》等。是编诗八卷

  • 玉笑零音

    一卷。明田艺蘅(详见《留青日札》条)撰。名言类书,皆采取新奇故事,纬以俪语。共一百二十八条。有些条目尚颇具道理,有的甚至揭露一些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从中多少可以窥见一些社会的黑暗状况。如“耕,男之职也。

  • 累瓦三编

    十二卷。明吴安国(生卒年不详)撰。吴安国,字文仲,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宁波府知府。此书读经二卷、读史二卷、述训二卷、谈艺二卷、匡诗二卷、纪庞二卷。其读经诸条多有驳孟子

  • 垛积比类

    四卷。清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撰。这是自朱世杰《四元玉鉴》之后讨论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最优秀的著作,也是李善兰的代表作。自序中不详撰著年月,当代中算史家李俨、钱宝琮认定其时当在1859年之后,而李迪则

  • 卢忠烈公年谱

    一卷。清卢安节编。安节字亨六,江苏宜兴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为谱主曾孙。谱主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明天启进士,历任大名府知府,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等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大举进

  • 经学博采录

    十二卷。清桂文灿纂。这本书的卷首有桂文灿的自序,称生长于南海,壮游京师,在其学习、教书、闲谈、请教通儒的过程中,偶有心得,随手录下。因感一介穷儒,无力将诸家学者和议论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只好将随手记得之

  • 吴竹坡文集

    五卷。《诗集》二十八卷。明吴节(1397-1481)撰。吴节,字舆俭,号竹坡,安福(今江西安福县)人。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授编修,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著有《吴竹坡文集》

  • 万柳溪边旧话

    一卷。元尤玘撰。尤玘字君玉,号知非子,无锡(今属江苏)人。宋著名诗人尤袤之后,官至户部尚书。生卒年不详。本书记载尤氏先世事,其中所记尤袤事迹颇多,可补正史之缺误。有清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知不足斋

  • 仪礼集说

    十七卷。宋敖继公(生卒年不详)撰。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今广东五华县)人,后居吴兴(浙江乌程县)。宋咸淳进士,对策忤时相,竟归而不仕;入元,赵孟頫尝从其受业。敖继公邃通经术,动循礼法,官信州教授。《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