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史

书史

一卷。宋米芾撰。米芾生平详见《画史》。《书史》辑录前人书法真迹,皆以作者米氏之“平生目历”为据,始于西晋,迄于五代,凡此间书法名迹及印章跋尾,纸绢褙裱等,俱详记细载。辨叙其流传之渊源,考证其真伪,是后世研究古代书法名迹的重要参考资料。米芾书学羲之,颇负盛名,见多识广,尤擅鉴别。是书收录王羲之、王献之及陈僧智永帖甚多,辨别亦精细,如襄阳魏泰收虞世南书一条,考证为智永之真迹;而钟绍京书及欧阳询草书则往往被误题为智永书,作者亦予改评。其中对《黄素黄庭经》之流传渊源,广征博引,不厌其烦,令人信服,尤其是引用李白之《送贺监》诗,更添意趣。又如在尽叙王羲之“黄麻纸十余帖”之辞时,亦详细列举欧阳询“故事十余帖”、张颠“绢帖一卷七八张”,可谓同类并举,阐释疑问,足资后人收藏品鉴。中间所引诗文,远超于鉴赏翰墨之外,成为后世文学之依据。卷末附有品论私印一条,认为“画可摹,书可临而不可摹,惟印不可伪作,伪作必异”;继之历引当时“三省银印”、“御史台印”、“宣抚使印”之以篆为印的休咎遭遇,证明“人家私印,大主吉凶”,故可依印占卜官之休咎。据考我国古代尝有《相印法》等相印之说,依是书所言,米氏对此似深有见地,且对印之大小、印文之粗细与书画之间的密切关系亦颇有研究。《书史》识别精微,评论允当,是艺术史上一部颇具资料价值的书法评论著作。是书有《百川学海》本、《书学汇编》本、《书苑》本、《说郛》本、明翻宋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孝经左契

    ① 一卷。题云缺名。是书文凡十条,其中“不孝敬,痹在喉,寿命凶”一条,“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人序孝弟忠信以自彰,务一德也”一条,“孝之瀰身也,犹春气之澹澹也”一条,《群书征引》未载。“天子孝,天龙负图

  • 张燕公集

    二十五卷。唐张说(667-731)撰。张说字连济,又一字说之,号燕许大手笔,原籍河东(山西永济),后迁居洛阳。文学家、学者,官至唐大臣。张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于唐玄宗朝倡导开馆置学士,广

  • 前闻记

    一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详见《野记》条。《前闻记》一书是杂载前明事实的笔记小说。而且体例头绪散乱无纪,很可能是从《野记》中分出一些内容别撮为一部书,只在次序、语词、事迹上作小小的

  • 阮子

    见《阮子政论》。

  • 草庐经略

    十二卷。明无名氏撰。此书原为曾冕士家抄本,不著撰人。清道光间伍崇曜氏据书中有“国初两淮郡县多为张士诚所据,高皇帝欲取之”云云,遂定撰者“殆胜国人矣”(《草庐经略·跋》)。考定其明人作,诚为有据。书名曰

  • 南唐二主词校

    一卷。清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清代秀才,自幼敏慧,有才名。十六岁入杭州崇文书院学习,与同邑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交好,号称“海宁

  • 韶舞九成乐补

    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

  • 朝城县志

    十卷。清祖植桐修,赵昶等纂。祖植桐,辽东宁远人,康熙十二年(1673)任朝城县知县。考朝城县志,创修于明嘉靖时邑令周鲁。再修于万历时县令张泾。又五十余年后,邑人孟兆熊以个人之力重新纂辑邑乘。稿成,然未

  • 论语偶记

    一卷。清方观旭(生卒年不详)撰。观旭字升卿,浙江钱塘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为广西武缘县知县。是书注重考订,不尚空言。如“揖让而升,下而饮”一句,以为此孔子所言者饮也,非言揖让而升射。《诗笺

  • 蒲江词

    一卷。宋卢祖皋撰。卢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中为军器少监,权直学士院。祖皋为楼钥之甥,学有渊源,尝与永嘉四灵以诗相倡和。著有《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