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礼叙录

三礼叙录

一卷。元吴徵(生卒年不详)撰。按元有吴澄,字幼清,崇仁(今江西崇仁)人,著有《仪礼逸经传》、《礼记纂言》。此《叙录》有涉及《仪礼逸经者,则徵与澄盖为一人。是书首为关于《仪礼》者,吴氏以为五经之中未被诸儒乱者惟一礼经,然十之八九不存;朱子补其遗缺,然未成书,遂因朱子所分礼章,重加厘订。其经后之《纪》依经篇第叙,其文则一仍朱子之旧,附于篇终,其十七篇次第,如郑氏本,不间以他篇,则十七篇正经,不至杂糅。又以戴氏所存,兼刘氏所补,合之为传。正经居首,逸经次之,传最后,编纂之法,条而不紊。其中《仪礼》之逸经八篇,传十篇为吴氏所纂。关于《周官》,惟叙其书之源流,无甚可纪。至于《小戴记》三十六篇,《大戴记》三十四篇,皆吴氏所序次。余称朱子与吕东莱商订三礼,欲取《戴记》中关于《仪礼》者附于经,与《仪礼》无涉者仍别为纪,然朱子不及为,惟存其大纲于文集中,吴氏遂取其义,修而成之,此《小戴记》三十六篇序次之概略也。吴氏于《大戴记》云:“《隋志》《大戴记》八十五篇,今其书多阙而不全,其原因盖由于大戴类粹此记,多为小戴所取,后人合其余篇,仍为《大戴记》,已入《小戴记》者,不复录,而阙其篇,是以其书见泛不及《小戴》,盖《小戴》为膏华,《大戴》乃其渣滓尔”。然吴氏以其多有精语,不可遗弃,遂就其所余,序次为三十四篇。则吴氏可称善承朱子之志,而为戴氏之忠臣矣。是书有《说郛》本。

猜你喜欢

  • 尚书家训

    八卷。清董色起撰。董色起字印韩,号缑山,河南洛阳人,顺治八年举人,官直隶沙河知县。书首有粘本盛序及自序,卷首还有两篇文字,分别记述了藏书及孔子履历、孔子删《书》之年及孔子功德。本书卷一、卷二为《虞书》

  • 梧州府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吴九龄修,史鸣皋纂修。吴九龄,江苏沐阳县人,贡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后升任广东粮驿道。史鸣皋,江苏如皋县人,进士,乾隆三十年(1765)任梧州府同知,三十二年(1767)

  • 泰西水法

    六卷。意大利熊三拔(1575-1620)撰。熊三拔,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厉三十四年(1606)来中国传教。曾跟从在华耶稣会士领袖利玛窦学习汉语,并帮助徐光启等翻译行星说,制造一些取水蓄水器等

  • 等韵一得补篇

    一卷。清劳乃宣撰。《补篇》为补《等韵一得》之《内》《外》篇者,仍按旧例,分《补内篇》、《补外篇》二部,前部订补表谱后部证成理论也。侧重校订字母韵摄。此编当与《内》《外》篇合观,始能见其全也。有光绪二十

  • 依归草初刻

    十卷。《二刻》。二卷。《遗文》,一卷。清张符骧(1663-1727)撰。张符骧字良御,号海房。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康熙进士。官庶吉士,太史。学识渊博,对诗学功力尤深。生平笃信程朱学说。著有《依归草》

  • 扶风班氏遗书

    三种,三卷。民国张鹏一(详见《关陇丛书》)辑。张鹏一认为三辅人材,东汉最盛,而武达文通,萃于一门,父作子述,秀钟女师者,尤以扶风班氏为最,于是辑班氏遗书。三种为后汉班彪《叔皮集》一卷、后汉班固《兰台集

  • 风俗通义拾补

    不分卷。清代卢文弨(1717-1796)撰。卢文弨见《抱经堂丛书》或《抱经堂文集》条。此书是作者所撰《群书拾补》中的第二十八种。《风俗通义》一书宋代时就已残缺不全,错误也较多。卢文弨根据他所能见到的元

  • 傅与砺诗文集

    二十卷。元傅若金(1303-1342)撰。若金初字汝砺,揭奚斯改字与砺。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年家贫,以织席为生。后发愤读书。诗文脍炙人口。顺帝时,奉命随使臣出使安南,归后以功授广州路儒学教授。至正

  • 金斋集

    四卷。明宋诺(约1550年前后在)撰。宋诺,字子重,号金斋,故城(今河北)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著有《金斋集》。是凡四卷,集文三卷,诗一卷,而别以策对、书启之类附

  • 东林本末

    ①三卷。吴应箕著。吴应箕(1594-1645),字风之,又字次尾,明清之际安徽池州府贵池(今安徽贵池)县人。他是明末复社的领袖,领导了声讨阉党遗孽阮大铖的活动。该书序下注有一行小字:“书共六卷,存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