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朝野记

三朝野记

七卷。清李逊之辑。李逊之,字肤公,江苏江阴人。明御史李应升之子,自称“江上遗民”,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三朝野记》述明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史实,起自万历泰昌太子时挺击、移宫、红丸三案,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终。卷一记泰昌朝事,卷二、卷三、卷四记天启朝事,卷五、卷六、卷七记崇祯朝事。李逊之为东林党人后代,故于东林党人事迹记载颇为详尽,揭露魏忠贤、王体乾等祸乱异常具体,盖俱得之于家世传闻。其言崇祯朝事,多与文秉《烈皇小识》相合。又记客氏专宠及后党诸事,于明熹宗不理朝政,沉匿匠作之戏,阉党把持朝纲之状多所揭露。对于崇祯时徐光启立进天主教之说亦有记载。又指出李自成围攻开封时,决黄灌城者实为明巡抚高明衡、推官黄澍。《三朝野记》叙明末史实,“但就邸报抄传与耳闻睹记及诸家文集所载,摘其切要,据事直书”(《三朝野记自序》)。凡传疑末确者,宁阙而不录。间或于叙事后杂以诸家论述,附缀小品议论,要于毋偏毋徇,勿伪勿讹。李慈铭称“是书见闻质实,议论亦平允”(《越漫堂日记》)。原书辗转传抄,多有遗缺,惟北京图书馆藏梧竹山房旧抄本首尾完足,堪称足本,前有作者自序。《三朝野记》有清初刻本,天津图书馆藏清抄本,道光四年(1824年)李兆洛刊活字本,北京图书馆藏抄本,另有《常州先哲遗书》本,后附盛宣怀跋,及《荆驼逸史》本。

猜你喜欢

  • 蓼花词

    一卷。清余光耿撰。光耿字介遵,一字觐文,安徽婺人。生卒年不详。著有《一溉堂诗集》等。光耿父懋衡,于明末遭党祸。光耿少时孤苦,故多有感慨。是集中《满江红》诸作,多思亲忆弟,情感动人。集以“蓼花”为名,取

  • 掖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张思勉修,于始瞻纂。张思勉字诚之,满洲汉军旗人,举人出身,乾隆十五年(1750)任掖县知县。于始瞻,邑人。掖本大邑,人材茂盛,而无志。至乾隆二年(1737),前知县熊铨始创志稿,未付梓

  • 白氏经史事类六帖

    见《白孔六帖》。

  • 敬和堂藏帖

    四卷。清李鹤年辑。李鹤年字子和,奉天义州人。在光绪间为河道总督时刻此帖于开封官署。此帖收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王铎书各一卷。摹刻者为江西黄履中,字垣园,幼时家贫,牧牛于携刀入山中,就石上镌字,久之锻

  • 深秀亭近草

    五卷。清潘钟麟(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潘钟麟,字层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详。本编皆七言律诗,前四卷为乞酒之作,分别投赠给二百六十五人;后一卷为寄怀之作,分别投赠给三十人,以大学士王项

  • 禹贡说断

    四卷。宋傅寅(生卒年不详)撰。寅字同叔,两浙路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学者。少时尝从唐仲友学,仲友以益友称之,寅学识渊博,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之类,无不悉心研究,订其讹误

  • 浙江公立图书馆通常类书目

    五卷。附保存类图书目录补遗一卷。此目以民国八年(1919)所誊写的印本《通常书目》为底本,除去新增近刊,添入其后所收旧籍,分立四部及丛书,略记书名、卷数、撰者、版本、册数诸项。卷四为民国十三年(192

  • 增订周易本义补

    不分卷。清苏了心撰《周易本义补》,刘祈谷增订。祈谷字俶载,生平籍贯不详。自署居于洮村。刘氏序中称:苏氏之书有讲之未详者,有极当而与制举未合者,故为之增订。苏氏取之衷旨,间参蒙引,易尚本义。刘氏删其不合

  • 琴谈

    二卷。清程允基撰。程允基字寓山。徽州(今安徽西南部)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上卷为集论,所述皆为鼓琴之法,及其工拙得失,其中指法有精当之处。下卷记琴之掌故,只是以备谈资,而无关琴理。此书《四库全书总

  • 深衣考

    一卷。清黄宗羲(1618-1695)撰。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为明末清初思想家。从学刘宗周,青年时领导“复社”,反对宦官专权,几遭杀害。清兵南下,召募义兵抗清,成立“世忠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