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道教

道教

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教派之一。渊源于古代巫术。以战国秦汉时的阴阳五行,神仙方术及谶纬之说为基础,杂揉某些道家神秘思想而成。基本教义是“道”,认为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崇拜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和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东汉顺帝时,张陵在巴蜀民间倡导五斗米道,标志着道教开始形成。东汉末年,张角又创立太平道。太平道、五斗米道曾成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与组织手段。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亦曾利用五斗米道来组织群众。南北朝时,道教受统治者重视。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清整道教,引儒、佛学说入道,形成以礼拜修炼为主,服食闭练为辅的北天师道。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又创为南天师道。隋唐时,道教空前兴盛。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亲定道先、儒次、佛后的顺序,奠定了唐代尊崇道教的基础。宋朝皇帝亦多崇奉道教,宋徽宗赵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仙术。金初刘德仁曾创立大道教(亦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又创立太一道。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喆创立全真道,其弟子丘处机受成吉思汗尊崇,全真道盛极一时。元朝以后,道教正式分成正一道、全真道两大教派、继续流传。清朝时,道教逐渐衰微。道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社会风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士炼丹术所积累的资料,对古代的化学,医学、药物学、火药制造学等产生过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 齐万年反晋

    西晋时关中氐族人民的反晋斗争。郝散、郝度元兄弟的反晋斗争,给秦(今甘肃天水)、雍(今陕西西安西北)二州的氐、羌族人民极大鼓舞。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族豪帅齐万年,在泾阳(治今甘肃平凉西北)率众起

  •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元宏在位时(公元471年——499年)实行的政治改革。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孝文帝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十二月,下诏禁止鲜卑人同姓相婚。孝文帝曾

  • 八部帅

    官名。北魏拓跋珪执政时设置。拓跋珪入主中原后,在令鲜卑族氏族成员分土定居的同时,又把从中原地区和当时的蒙古高原迁徙来的大批被征服的民口,安置于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及其周围。天兴(公元398年—

  • 陈洪进纳土

    割据福建漳、泉一带的陈洪进,人少势弱,为对付吴越、南唐的侵凌,而主动靠近宋朝,接受其节度使封号, 称臣纳贡。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四月,入朝宋太宗,又为保持自身地位,上表献其二州、十四县地,受到

  • 景德和议

    景德年间北宋与西夏订立的和议。党项自李继迁以来,与北宋交战二十余年,已感国力不支。宋对辽、夏两面作战,更望早日结束冲突。继迁死前即已嘱其子德明进表附宋。德明即位后,遂改变对宋策略,与宋修好。景德三年(

  • 经界法

    南宋清丈田地均定田赋的措施。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两浙路转运副使李椿年奏言经界不正十害,高宗遂下诏诸路置“措置经界所”,以椿年总其事。先行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继推广于诸路大部地区。其法:①

  • 奉系军阀

    北洋军阀的三大主要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开始分裂为皖、直、奉三大主要派系。崛起于东北地区的奉系军阀虽然不是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嫡系,如直、皖等所谓小站系,但同样也是在袁世凯的卵翼下形

  • 王长寿起义

    宋真宗时京畿爆发的一次士兵与农民的起义。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逃亡士兵王长寿聚众起义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转战至澶(今河南濮阳)、濮(今山东鄄城北)、曹(今河南曹县西北)等州间。众至五千余人

  • 下邳之战

    曹操进攻刘备的一次战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南下攻许(治今河南许昌),欲消灭曹操。为解后顾之忧,曹操派刘备前往徐州(治今山东郯城)堵击由淮南北上的袁术。刘备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即公开反

  • 癸卯学制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联衔奏准颁布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