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道家

道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道”为思想核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传为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及其演变规律,他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它无声、无形,不依靠外在力量,永不停息地循环运行,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他还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老子心目中的“道”又是一种客观自然规律。老子学说中有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反者道之动”(向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行规律)的命题,但他忽视了向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把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看作是循环往复。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与儒家形成明显对立。他一方面抨击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人民遭到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收租税太多造成的。另一方面,又提倡愚民政策,认为古代善于为“道”的人, 不是用“道”来教人聪明,而是教人愚朴。人民所以难统治,是由于他们知识太多。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甚至幻想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去。《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战国中期的道家大师是庄子。庄子的思想源出于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先于万物存在并且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庄子所说的“道”,又指人的主体精神,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他的所谓世界只是主观观念的产物。庄子虽然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存在,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以至陷入了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老庄“道法自然”的观点,对于战国时期的法家申不害、韩非及黄老之学,对于东汉道教、魏晋玄学和古典文学艺术等,均有深刻影响。

猜你喜欢

  • 天理教

    又名“八卦教”、“荣华会”。属白莲教的一个支系。他们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冀、晋、豫、鲁。八卦均设教主。嘉庆(公元1796年—1820年)时,乾卦教主为山东定陶张延举,坤卦为山西岳阳人邱玉,震卦为河南滑县李

  • 特科

    清代正常科举以外特别举行的考试,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等名目。用以专门吸收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宣布在北京开设博学鸿词科,命令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各省

  • 明成祖亲征漠北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成三部: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这些部落的统治者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也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鞑靼部帅鬼力赤杀北元七传主坤帖木儿,自立为鞑靼可汗

  • 满家洞人民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之初,鲁西南地区的反抗斗争。鲁西南嘉祥县满家洞“界连四县,穴有千余,周回二三百里”,形势十分险要。以宫文彩为首的满家洞起义军,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就曾高举闯王义旗,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英勇斗争。清军

  • 石鼓书院

    我国古代著名书院。在今湖南衡阳石鼓山。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宋太宗至道时李士真即旧址重修,赐“石鼓书院”敕额。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州县学兴,一度荒废。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部使者

  • 董才起义

    辽天祚帝时南京(今北京)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正月,南京道易州涞水县(今河北涞水)人董庞儿(原名董才)聚众万余人发动起义,屡败官兵,对南京构成严重威胁。被辽廷诬称为“剧贼”。二

  • 至道建储

    宋太宗时在确定皇位继承人问题上的斗争。太祖死后,舍其子而由弟赵光义(即太宗)继位,违背传统的父死子继之制。太宗为保住皇位,对兄子及胞弟备加防范打击。其长子赵元佐营救叔父涪陵公赵廷美,太宗殊为不悦。廷美

  • 杜可用起义

    元初江西农民起义。首领杜可用,又称杜万一,南康都昌(今属江西)人。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四月,杜可用在江西都昌利用白莲会组织起义,自号杜圣人,建元万乘,又自称天王,有众数万。后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 淳熙客户逃移法

    南宋孝宗时处置客户逃移的专法。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宋廷采纳夔州路转运司建言,下令除将皇祐以来适用于施(今湖北恩施)、黔(今四川彭水)二州的客户逃移专法扩大施行于夔(今四川奉节)、忠(今四川忠县

  • 天完

    元末徐寿辉、彭莹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见“徐寿辉、彭莹玉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