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

又称 “祺祥政变”。1860年(咸丰十年)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时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翌年8月(七月)病殁,遗诏立其六岁幼子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八大臣根据遗诏拥立载淳嗣位,而实际上控制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肃顺等顾命大臣对外国侵略者抱有猜忌、怀疑的态度。载淳生母“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为了独揽朝政,策动“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与八大臣争权,并暗中与深得洋人赏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恭亲王奕诉相勾结。9月5日(八月一日)奕诉托名奔丧,从北京赶至承德,与两宫太后制定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计划。密谋既定,奕诉便立刻返京布置。其时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以皇帝年幼为由,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即实行垂帘听政。肃顺等顾命大臣以违背祖制,痛加驳斥,暂时挫败了那拉氏的擅权阴谋。那拉氏旋即与奕訢施展阴谋,既争得了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支持,又剥夺了肃顺等人掌握的一部分兵权。10月26日(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皇帝的灵柩从承德起运回京。那拉氏暗使诡计,让肃顺护送灵柩慢行,而自己却偕同钮祜禄氏和幼帝载淳,由载垣等顾命大臣扈从,间道回京。这样,八大臣就被拆散,先行的七人离开核心人物肃顺,变得群龙无首,而肃顺一人落后,又弄得孤掌难鸣。11月1日(九月二十九日)两宫太后到达北京,当日召见奕訢和其他亲信大臣秘密部署。翌晨,突然发动政变,先将载垣、端华囚于宗人府,然后遣人至密云逮捕了肃顺。11月3日(十月一日)授奕诉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8日(六日)赐令载垣、端华自尽,并令将肃顺处死,景寿等或革职或戍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从此,那拉氏控制中国政局达四十余年之久。政变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就公开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因为这次政变发生在农历辛酉年(1861年),故称之为辛酉政变。由于载淳初继位时下令明年改号“祺祥”,故这次政变又称为“祺祥政变”。政变后,载淳改元同治。

猜你喜欢

  • 新蔡战役

    李自成农民军歼灭明将傅宗龙部的战役。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李自成农民军占有河南大部后, 明廷震惊,特令陕西总督丁启睿以兵部尚书代杨嗣昌督师,以原任兵部尚书傅宗龙为陕西总督,调保定总督杨文岳

  • 博浪锥秦

    张良使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的事件。张良原是韩国贵族,其父、祖五世相韩。秦灭韩,张良以其全部家产求刺客,为韩报仇。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出游,行至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张良使勇士携重一

  • 撤三藩

    清初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合称“三藩”。他们各霸一方,不仅侵吞大量财赋,而且拥有大量武装,罗致党羽,图谋不轨,给清朝造成很大威胁。康熙帝亲政后,对“三

  • 御营使司

    南宋初年军事机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禁军溃散,乃设御营使司,以统辖诸将,作为皇帝直属部队。有御营使及副使,辖御营五军。建炎三年又置御前五军。建炎四年罢御营使司,以其兵权归枢密院。御前五军及御营

  • 甘军

    清末甘肃提督董福祥所部清军,多甘肃籍, 故名。董福祥,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1862年(同治元年)陕甘回民起义时,率众起义于安化。1867年(同治六年)为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刘松山所败,随即投

  • 北宋

    宋朝之前段。参见“宋朝”。

  • 闽南起义

    见“福建小刀会起义”。

  • 延、鄜战役

    蒙古灭金重要战役之一。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十月,木华黎率蒙古军渡河,攻占战略重镇葭州(今陕西佳县),造浮桥渡蒙古、西夏大军。十一月,进围延安(今陕西延安)。金守将完颜合达主动出击,大败西夏兵。木

  • 宗磐之案

    金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太宗死后,宗磐以长子身分本可直接继承皇位,而宗翰却恃势拥立年幼的完颜亶为帝,是为熙宗。宗翰死后,宗磐一派势力迅速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熙宗乃积极争取宗干、宗弼、完颜希尹

  • 科差

    元代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丝料、包银与俸钞三项。公元1236年太宗窝阔台始行“五户丝”制,规定诸投下户每两户出丝一斤输于官,每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本投下。忽必烈即位后,改行“二五户丝”制,规定每两户出丝二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