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白朗起义

白朗起义

北洋军阀袁世凯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白朗,字明心,河南省宝丰县大刘村人。由于当地封建剥削沉重,又经常闹灾歉收,农民生活困苦,不断发生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1911年10月白朗在宝丰一带领导数百农民宣布起义,反对清政府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对全国的搜刮压榨更甚于前。起义军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起义队伍很快发展至万余人,所到之处打富济贫,并焚教堂、惩教士,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绅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白朗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转战于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省,行动敏捷,使派去镇压的北洋军剿不胜剿,防不胜防,屡受起义军重创。袁世凯对白朗起义军恨之入骨,帝国主义各国驻华公使也一再敦促袁世凯加紧镇压。袁特派段祺瑞驰赴信阳,调集豫、皖、鲁、鄂等省军队二十万人,且有沙俄派出的飞机参战,对起义军围攻堵截,大举进剿,但仍无济于事。1914年初白朗起义军改名为中原扶汉军,又称公民讨贼军,白朗自任大都督。3月白朗在陕西紫荆关发布《安民布告》,指斥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是“神奸主政,民气不扬,虽托名共和,实厉行专制”。提出“逐走袁世凯,设立完美之政府”的口号,表现出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色彩。白朗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得不到补充休整,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部队损失很大。1914年6月由西北返转河南时,起义军数量大减。8月回到宝丰、临汝交界的山岭中,陷入北洋军和地方反动武装重重包围之中,白朗不幸牺牲,历时三年,纵横五省的白朗起义最后失败。

猜你喜欢

  • 五官

    周代管理民政的五种官职。《礼记·曲礼》: “天子之五官, 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司徒管民事,征发徒役;司马主军政和军赋;司空主土地事宜和营作;司士或称司事,管版籍爵禄;司寇掌刑狱

  • 十六府

    官署合称。隋设十二卫以领府兵,另设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计四府,不领府兵。该十二卫、四府统称十六府。唐前期亦有十二卫四府之设。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将各府统称为卫,遂有十六卫之称。参见“十二

  • 曾如炷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前湖南的一次农民起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湖南武冈人曾如炷反对地主杨居南乘当时灾荒之机运米出境, 武冈州知州徐光弼率兵镇压,曾如炷、曾以得、杨老六等在洪崖洞发动起义,于6月14日(五

  • 冯太后执政

    冯太后 (公元442年——490年), 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幼年没入宫中。太安元年(公元455年), 冯氏十四岁,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选其为贵人;次年立为皇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献文帝拓跋弘

  • 弘光政权

    南明福王政权。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马士英等人拥立逃来南京的福王朱由崧为帝,建元弘光。用史可法、马士英为内阁大学士,但马士英一伙很快就把史可法排挤出南京,督师扬州,硬把阉党阮大钺拉入内阁。

  • 鲁四分公室

    春秋后期鲁国军制的一次改革。鲁自公元前592年作三军,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分公室,各征其军(参见“鲁三分公室”)后,公元前537年,季孙氏又主张舍去中军,仍实行二军之制,将属于公室的公乘分为四份

  • 天下兵马大元帅府

    辽代最高军政机构。辽以北枢密院为主管军政的机构。但习惯上又往往以太子、亲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和副元帅,总领全国军政。置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为其办事机构,其下有大元帅府、都元帅府、大详稳司、诸路兵马统署司等机

  • 潮州黄冈起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当萍浏醴起义策划进行之际,孙中山还致力于策动两广地区的起义, 意在据有两广以进取长江,然后大举北伐推翻清廷。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春,孙中山在河内设立筹划起义的总机关,积

  • 三监

    周武王克商后为监视商朝遗民而设置的机构。一般认为,武王克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为商的后嗣,留在商都,统治商的遗民。又把商的王畿分为三份,由周人监督统治,其中商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商都以

  • 前赵

    十六国之一。匈奴贵族刘曜建立。匈奴汉国在刘聪刘粲统治时,政治腐败,朝廷实权落入外戚靳准之手。汉昌元年(公元318年)靳准发动政变,尽诛刘氏子孙。时刘聪堂弟刘曜,镇守长安(今陕西西安),闻靳准叛乱,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