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王恭、桓玄之乱

王恭、桓玄之乱

东晋统治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安帝白痴,司马道子辅政,王国宝参掌朝政。国宝主张削弱地方军镇势力,引起王恭、殷仲堪等人不满。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殷仲堪以诛王国宝之名,联合举兵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道子为求退兵,杀王国宝。然方镇势力坐大,意欲图谋帝位。次年,王恭联合殷仲堪、杨佺期、桓玄等举兵,再攻建康。司马道子之子元显率兵抵抗,王恭部将刘牢之倒戈杀王恭。殷、桓慌忙撤退。隆安三年,桓玄杀杨佺期、殷仲堪,占据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尽有长江中游。朝廷妥协,任其为荆、江(今江西九江西南)二州刺史,桓玄势力由此日盛。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司马元显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讨伐桓玄。桓玄起兵东下,姑熟(今安徽当涂)一战,战败朝廷军,刘牢之叛降桓玄。桓玄攻占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廷大权。尔后逼迫刘牢之自杀,控制北府兵。次年,桓玄称帝,改国号为楚。然桓玄骄奢无度,使阶级矛盾尖锐,北府兵将领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乘机起兵, 攻进建康。桓玄兵败,挟安帝司马德宗奔广陵(今江苏扬州),又至江陵。刘裕发兵江陵,打败桓玄,杀桓玄及其全家亲信党羽。迎安帝还都建康。桓玄之乱平定。

猜你喜欢

  • 汉平南越

    秦末农民战争中,秦南海郡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西)县令赵佗,趁机拥兵割据,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派遣使者封赵佗为南越王。高后时,赵佗发兵攻长沙国,自称南越武帝。汉文帝派使者到南越,赵佗表示愿长为藩臣,

  •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

    又称《藏印议订附约》或《藏印续约》。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93年12月5日(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清政府参将何长荣与英国政务司保尔在印度大吉岭签订,共十二款。主要内容:开放亚东为商埠,

  • 乣军

    乣,音读如“札”或“察”。辽初之乣,系指北方边境俘降的各族分子(不包括汉人和渤海人),有遥辇乣、各宫分乣、各部族乣、十二行乣、群牧二乣等。或被迁居内地为皇室贵族服务,或驻守边地,或散居边境,从事畜牧生

  • 宫卫骑军

    又称斡鲁朵军,辽皇室特别警卫部队。耶律阿保机称帝后,建宫帐斡鲁朵以为皇宫,并划定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部分地区和汉人聚居的部分州县直属斡鲁朵,从这些地方人户中拣选丁壮,组建皇室特别警卫部队,名为宫卫骑军。

  • 开河分水之议

    又称回河之争。宋代神宗、哲宗时对调整黄河河道的争议。庆历八年(公元1049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大决,河水经今河北中南部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今卫河,由天津入海,形成所谓“北流”。嘉祐

  • 江西光复

    武昌起义成功,毗邻江西震动,九江新军首先起义响应。九江是武汉下游的江防重镇,驻有江西新军第五十三标,早有同盟会员林森等联络新军、会党进行革命活动。武昌起义消息传来,革命党人分头策动新军、警察、炮台守军

  • 称臣突厥

    太原起兵前,李渊向突厥称臣的举动。隋朝末年,东突厥势力日益强大,屡犯北部边陲。为解除后顾之忧,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李渊亲自写信,卑辞厚礼,派人出使突厥见始毕可汗,表示称臣之意, 希望和亲。

  • 王官之役

    春秋时期秦穆公对晋发动的一次战役。秦穆公在崤之战败于晋国后,引咎自责,仍然信任这次战争中被晋国俘获过的秦军统帅孟明视等人,激励他们向晋国报仇雪耻。两年后,秦穆公命孟明视等人将兵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白

  • 向戌弭兵

    春秋后期,宋国向戌约集各国举行的停止兵端的盟会。鄢陵之战后,晋国公室逐渐衰微,政权下移,各卿族互相兼并,加上齐、秦等国外患,复萌与楚平息兵争的愿望。楚国在鄢陵战败后,愈益受制于新崛起的吴国,也显示出不

  • 全真道

    道教的一个支派,始创于金朝中期。创始人王喆,字知明,号重阳。该教反对饮酒茹荤,反对娶妻生子,倡导静心修身,除却人间情欲,以返本还真,得道成仙。蒙古兴起后,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投靠蒙古贵族。他不辞辛劳,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