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徐泗起义

徐泗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领导者为庞勋。又称桂林戍卒起义。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朝为防御南诏入侵,发徐(今江苏徐州)泗(今江苏盱眙)兵士八百人戍守广西桂林,约定三年替还。至咸通九年,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仍不肯发兵更代。戍兵许佶等怒杀都将,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首,结队北还。戍兵经湖南,沿江东下,过浙西,达泗州,众至千人。十月,攻克宿州(今安徽宿县), 开仓赈济,农民纷纷归附,兵变终演化为农民起义。庞勋自称兵马留后,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义军又克彭城(今江苏徐州),囚禁崔彦曾,声威大振。附近农民纷纷投义军。起义军迅速扩至二十万人,据有今鲁南、皖北、苏北广大地区,切断了江淮漕运通道。咸通十年初,唐派大将康承训率义成、魏博等镇兵,合沙陀、吐谷浑、达靼、契苾等部落兵,共十万人,前往镇压。义军奋勇抗击,在丰县(今江苏丰县)重创唐军。继而连战失利。后混入义军的地方土豪和守卫宿州的唐降将张玄稔相继叛变,致使宿州等地接连失守。九月,庞勋率义军万余人在蕲县(今安徽宿县南) 被围,全部壮烈牺牲。十月, 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亦被攻破,守将吴迥突围后战死。该起义历时约一年。起义军余部则散处兖、郓、青、齐诸州之间(今山东省境内),后参加了黄巢大起义。

猜你喜欢

  • 德寿陁锁起义

    金后期契丹人民起义。金朝统治确立后,女真贵族对契丹等北方各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不断引起反抗。承安二年(公元1196年)十月,德寿与陁锁在信州(今吉林怀德秦家屯)领导上京路(今黑龙江阿城一带)特满等六群

  •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为镇压维新运动而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因是年为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政变”。维新派与帝党结合,把维新运动推向高潮,顽固派对此极端惊恐和仇视,迅速地聚

  • 范仲淹改革

    见“庆历新政”。

  • 向戌弭兵

    春秋后期,宋国向戌约集各国举行的停止兵端的盟会。鄢陵之战后,晋国公室逐渐衰微,政权下移,各卿族互相兼并,加上齐、秦等国外患,复萌与楚平息兵争的愿望。楚国在鄢陵战败后,愈益受制于新崛起的吴国,也显示出不

  • 天祚亡国

    辽末政治腐败,生产衰退,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女真族首领阿骨打举兵反辽和各族人民起义不断高涨,大大削弱了辽朝统治基础,促使辽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和互相倾轧。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天祚帝亲征女真大败,失陷州

  • 海禁政策

    清初为了防范汉族人民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杜绝“民夷勾结”,危害清朝统治,厉行海禁, “寸板不许下水”。清初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始许民得以造船

  • 隋末农民大起义

    七世纪初年推翻隋王朝的农民大起义。隋炀帝在位期间, 由于大兴土木,南巡北游,三征高丽,造成赋税、兵役、徭役极为繁重。农民耕稼失时,田畴多废,河北、山东一带尤甚。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长白山(今

  • 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是中国旧历甲午年,故称中日甲午战争。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富有封建性与侵略性,极力鼓吹向外

  • 汪精卫刺杀载沣事件

    汪精卫,原名兆铭,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批驳改良派的论战中,曾起过积极作用,颇受孙中山信任,成为同盟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同盟会领导的反清起义屡遭失败,汪精卫对武装

  • 台湾民主国

    反割台斗争中台湾成立的临时政权。1895年5月20日(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清廷电令台省官员内渡。日本侵台军队大兵压境。台湾官绅民众多次向清政府电争拒割不成,遂决定在“朝廷弃地” “暂行自主”,抗